|
|
|
|
【大学习巷清真寺】 位于大学习巷路西,因处化觉巷清真寺之西又称西大寺。据寺内现存石碑记载,该寺创建于唐神龙元年(705),是西安最古老清真寺之一。寺藏明万历年冯从吾撰碑记载:“长安新兴坊有清真寺,庙貌巍峨,廊庑壮丽。”唐中宗赐“清教寺”;唐玄宗敕改“唐明寺”;元中统间由兵部尚书伯颜督修,又赐名“回回万善寺”,元大德时,又差平章政事赛典赤重修;明洪武十七年(1385)由兵部尚书铁铉督修,仍敕赐“清真寺”;明永乐十一年(1412),命太监郑和重修。故大门有“敕建陆次”之石额,清康熙、光绪时也都复修过。寺院建筑形式,略同化觉巷清真大寺,唯规模较小,而寺内亭、台、殿、阁、布局得当。 寺门对面,有砖雕纹饰大照壁一座,门外临街有四柱三间石牌坊“敕建陆次”石额,镌于牌坊门楣。省心阁是该寺主要建筑之一,相传建于宋代。明郑和四下西洋回来后重修为四角形楼式建筑,三层三重檐。后面是南北碑亭,南碑亭内是著名的“郑和碑”,即《重修清净寺碑》,大殿前为一宽大月台,周围环以石栏。大殿门首悬挂慈禧手书“派衍天方”牌匾,殿内前中为窑殿,上方写有古兰经原文,是著名“土耳其”体书法。右边是阿訇演讲台。大殿面积500多平方米,可容纳500多人同时做礼拜,墙壁四周有花草图案,套刻《古兰经》和阿拉伯文。整座寺院,庄严肃穆,紧凑和谐。明永乐十二年(1413)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曾到该寺邀请掌教哈三随往任翻译。 据寺所藏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刘序撰《重修清净寺》碑记载:迨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六月,肇创此寺于长安新兴坊街西面东,名曰“清净寺”;又由于寺址位于唐皇城之内。故该寺创建年代,尚待进一步考证。该寺于1956年8月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皮院清真寺】 原名“真教寺”,亦称“清真北大寺”。因位于小皮院巷内而得名。据寺内碑载,该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先后有许多著名阿訇在此任教。寺内原存“六来堂”匾,记载陕西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创始人胡登洲的四传弟子周良隽阿訇,曾在此六次任教详情。建筑分四进院落,布局古雅,占地5977平方米,拥有礼拜大殿、讲经堂、沐浴室等殿、堂建筑。其中礼拜大殿为明代建筑遗存,建筑形式为“前殿后亭”的组合式,呈凸字形,面积862平方米,大殿后亭的无梁八卦悬顶结构,跨度达11米,用勾连塔式连卷组合而成。殿顶的风靡铜顶,雕工精巧,金光闪烁。寺内存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马之骥《重修真教寺碑》和地契等文物。该寺大殿195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在1958年宗教改革后,中止礼拜活动。现貌除大殿基本保持原状外,余均被改建。1980年落实了宗教政策,始恢复活动,1987年,政府曾拨专款对大殿进行了全面整修。 【城隍庙】 位于西大街中段路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原址在东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3)移建现址。清雍正元年(1723)庙毁于火。是年,川陕总督年羹尧,移用明秦王朱木樉府第砖石木料重建。清乾隆年间重建乐舞楼,嘉庆、道光、咸丰年间先后重修。据《长安、咸宁两县续志》载:“道咸间募赀重修二殿、寝殿、东西朝殿并各道院二十二宫。清光绪十三年(1887),巡抚叶伯英祷雨辄应,又重修。”庙前悬有“都城隍庙”匾额的“武殿式”木牌坊一座,建国后,“文化大革命”初被毁。二门内有戏楼(即乐舞楼)与大殿相对,中有“燕窝式”碑坊一座,东西两侧为偏殿和厢房。大殿面宽7间,前木檐和隔扇上刻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金环锁梅等图案。大殿7间,两旁建东西道院,为道人居住之地。明、清以来,城隍庙闻名遐尔,民国以来至建国后,成为小商品市场,农民进城必逛庙进香或购物。因年久失修,现除大殿外,其余均形成市场。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