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铜鉴汉代铜器。1961年在三桥镇高窑村西北隅发现。共10件。器形可分两种。第一种8件,直口、双耳、圈底,腹部有突棱一周,断面半圆形,双耳直立微外偏,上有孔。最大的高48厘米,口径65厘米,腹深33.7厘米,底径37.5厘米,铭文均刻在双耳中间近口沿处的外壁上,内容各异,但均有“上林铜鉴”四字。第二种2件,造型与第一种略同。亦作双耳、圈底,但口沿平向外折,腹部带纹一周,带纹中间有突棱,上有对称的鼻梁两个,均有孔。其中一件双耳中间有铭文一行22字:“上林豫章观铜鉴容五石重九十九斤初元三年受东郡”。另一件铭文残缺。 博山炉 汉代铜器。1975年在汉城乡高庙村外一椭圆形深坑中发现。1件。上呈桃形,口部外突出一圈弦纹,上部有盖,呈博山形。颈中部突出一环状饰。通高16厘米,底盘外径16.5厘米,内径14.3厘米,沿边宽1.1厘米,高3.2厘米,圈足径8.5厘米,高0.3厘米。根据器形分析,当为西汉晚期器物。1981年在汉城乡窦寨村一铜器窑坑中亦发现1件。圆腹,腹壁近底处向内凹,中部有一周凸起的宽带纹。柄微细长,中间有突箍一周。座上亦有凸出卷云状花纹,底下承一盘,盘与炉可分开,用铆钉扣住。盖作圆锥形如博山,盖上透孔有圆形、四瓣花形。口径10厘米,盘径24.2厘米,通高26.2厘米。 熏炉 汉代铜器。1975年在汉城乡高庙村外一椭圆形深坑中发现。残缺。下有盘座,座高1.6厘米。盘座底下有直径7.8厘米、高0.2厘米的圈足。盘上铆接鼎形器物,与盘相连接。炉有三足,呈兽蹄形。子母口,在口沿一边有一铜扣,似为装盖时应用。盖失。 汉城铜釜 汉代铜器。1975年在汉城乡高庙村外一椭圆形深坑中发现。共2件。其中一件为圆底,腹外部有凸弦一圈,釜底部有烟熏痕迹。径22.3厘米,口沿宽2厘米,通高7.6厘米。另一件肩部有弦纹一圈,两边有铺首装饰,底部有烟熏痕迹。径10.4厘米,折边宽1.5厘米,圈足径10.9厘米,通高14.1厘米。 燕足灯 汉代铜器。1975年在汉城乡高庙村外一椭圆形深坑中发现。灯柄为燕足形。中间为燕腿,底下为燕足。柄上部有铜柱与灯盘相连接。通高16厘米。 素面铜灯 汉代铜器。1981年在汉城乡窦寨村一铜器窖坑中发现。共2件。灯盘直壁,平底。盘中心有锥形插烛柱,细长,平素无纹饰。 汉城铜壶 汉代铜器。1981年在汉城乡窦寨村汉长安城长乐宫遗址西北角一铜器窖中发现,共2件。壶口如蒜头形,颈细长。中有突棱三周。腹扁圆,圈足。其中一壶刻三角纹、网纹、回纹及龙纹。另一壶饰三角纹、网纹、羽纹、织锦纹,腹壁部分已残破压裂变形,器底外表有一长条扣纽形物,用途不详。 鎏金铜虎镇 汉代铜器。出土时间不详。在未央宫乡小白杨村第二机砖厂出土。高3.7厘米,底部宽6.4厘米,为铸造虎形。虎呈盘卧状,虎首后蜷在后腿上,闭口宽鼻,双耳贴在后面,眯目养神,虎身阴刻纹饰,错银为花斑。 酒令铜器 汉代青铜器。共出土6种,1948年在汉城遗址曾出土1种,铜制,18面球形,其中两面的面积较大,分别刻有“骄”、“自饮”字样,另16面刻1至16的数字,文字上错有金银。据推测,当为汉代贵族宴饮时所用行酒的酒令。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亦出土一套酒令铜器,其中铜骰与西安汉城所出形制相同,惟所刻文字为“骄”和“酒来”,并配有1至20数字铜钱和镌有韵语“起行酒”、“自饮止”、“饮酒加”、“乐无忧”等字句的20枚行乐铜钱。汉代酒令铜器的用法今已失传。 汉城铜盉 汉代铜器。1981年在汉城乡窦寨村一铜器窖坑中发现。小口,直唇,短颈,扁圆腹。盖与器口有枢轴扣接,可自由起合,盖上有一铜纽。流作鸟头形,倾注时可自动张开,放置则盖合。腹壁中部有突棱一周,下部有三蹄足。通盖高14厘米,口径6.5厘米,腹径16.4厘米,柄长10.5厘米。盉内有13件铜环、1件小铜铺首。 汉城铜盒 汉代铜器。1981年在汉城乡窦寨村一铜器窖坑中发现。口径18厘米,腹径18.6厘米,通盒高17厘米。盖上有铁纽,中有3个圆孔,可穿绳带提取。腹壁两侧各有一对铺首衔环,腹壁下部稍向里收缩,圈足。盖面与器身部刻有三角纹、网纹、回纹、羽纹,花纹繁褥,雕刻精致。 鎏金铜造像 北周铜器。在三桥镇出土。高18厘米,底座6.5厘米×6.1厘米,通体鎏金。下有方形座,座上置八棱莲花座,释迦牟尼站立莲花座上,座前有一对猛狮,中间有一侏儒人,头顶香蕉。座后錾刻“天和五年二月八日比丘尼马法先为父母法界众生敬造释迦牟尼像一躯供养”铭文32字。天和为北周武帝宇文邕年号。这件有明确纪年的造像,为研究北周的佛教及佛教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鎏金佛像 北朝。出土于三桥镇一带。通高21厘米,佛高10.5厘米,床座8厘米×7厘米。佛头戴高宝冠,面方圆,眉清目秀,两耳垂肩,身材修长,冠带由冠两侧垂到双肩,宝缯自双肩飘垂至脚际。身着袈裟,衣褶稀疏。左手上举,右手持宝珠。足立于莲花座上,下有四足座,座上有7个方形孔,用于插放其他铜像。通体鎏金。现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