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墓区管理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管理 据碑石载:元代贵妃墓就有墙垣,并陈放历代文人所撰诗石碑碣,但未说明是否有人看管,这是关于贵妃墓最早的碑石资料。清顺治十二年,知兴平县事贺文龙撰立之《唐杨贵妃碑文》载,至迟在明代,贵妃墓就有“熊王二道台”临此。这里是否为道观,语焉不详。 清代和民国期间,贵妃墓曾有数次维修,均由官府或民间富豪主持,但多未记载由谁管理。民国二十六年,兴平县长段民达所立《题马嵬杨太真墓并序》载,此次维修后,“并筹设小学校与中,藉宏教育,兼资保管”,这是最早明确记载贵妃墓管理机构的史料。 民国至建国初,这里无管理机构。50年代,由县文化馆派员负责。“文革”中,贵妃墓遭到极大破坏,管理也随之流于形式。 二、贵妃墓文管所 1979年8月,兴平县人民政府为了加强对文物事业的管理,发展旅游事业,成立了兴平县唐杨贵妃墓文物管理所,归县文教局领导。任命吴裕禄为所长。当时的贵妃墓仅有编制3人,占地11亩,住房3间,吃水用电均靠别的单位,墓葬凋零破败,诗碑碣石散失殆尽,缺乏基本的旅游配套设施。文管所成立十年来,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使贵妃墓的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墓葬的保护,旅游设施及各种配套工程的建设初具规模。1980年,发动群众,寻找失散的碑石,当年就收回14块。1981年又根据拓片,复制碑石18块,使文献记载的碑石,全部恢复。1982年,贵妃墓新征地14亩,基本上恢复了贵妃墓原占地17亩的规模。1984年,经一年多的修建贵妃墓大殿落成,使贵妃墓的面貌焕然一新。1985年,12间石刻廊房落成,三十多块碑石镶嵌在里面。1986年冬季,贵妃墓打机井一眼,装上了自来水,解决了生活用水和木构建筑的防火用水。1988年新建亭子两座。是年12月,装变压器一台,实现了供电自给。1989年5月,高3.8米,耗资13万元的杨贵妃汉白玉雕像落成。贵妃墓文管所,现有餐厅、商店等旅游服务设施10间,职工生活用房12间,现有编制5人,合同工、临时工11人。 三、参观游览 文管所成立之初,一边抓紧建设,一面接待游人。10年来,旅游事业已有很大发展,旅游配套设施有餐厅一座、工艺美术品服务部及商店各一座,并配备了导游、摄影师,有接待人员5人,1983年以来接待中外游人21万人次。
上一页 [1] [2] [3] [4]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