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三节 墓区建筑 一、门楼 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建筑门楼一座。 贵妃墓文管所成立之初(1979年),即开始逐步恢复“文革”中被破坏的旧有建筑。首先修复墓冢和门楼。门楼坐落在贵妃墓二层台上,前面是宽3.5米,高3米的石台阶,门楼高4米,宽8米,为砖瓦做,平顶;顶下是红、蓝、黄三色相间的多根水泥作垂柱,垂柱下有一长方形框,镶嵌着民国期间曾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先生题写的“唐杨氏贵妃之墓”几个大字,字为砖雕上涂金粉,门洞为水泥作仿方形石砌券顶,朱红色大门,饰以涂金泡钉数排,铺首衔环。大门两侧为清水墙磨面砖砌的长方形边框。门楼内侧东西两面各有平房一间,东面为接待室,西面为旅游纪念品商店。 二、大殿 据清乾隆四十二年《重修马嵬古冢记》和民国二十六年《题马嵬杨太真墓》等碑石记载,贵妃墓当时曾有大殿三间,大殿在“文革”中被毁。1982年底,省政府决定恢复这座建筑。省文物局拨款75000元,1983年4月,县文教局成立“贵妃墓修复基建班子”,同年,开始由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古建组赵怡元、刘最长、贺林等人设计,咸阳市古建队负责施工,1984年5月,大殿落成。 贵妃墓大殿是仿照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修建的。大殿面阔三间,宽9.1米;平面柱的配置,外槽为减柱造,使使用空间增大。14根直径近40厘米的朱红色大柱竖在覆盆形的石柱基上,柱高3.55米,角柱生起约7厘米,正面侧角3.3厘米,侧面侧角2厘米。进深五架梁,宽8.1米,柱头斗拱为重拱偷心造,出两跳。前后檐两攒拱斗之间配置“人”字拱,该斗拱仅用以装饰,不承重。屋顶为九脊单檐歇山顶,鸱尾瓦作,为羽尾状向两边卷起。由于大殿为过殿形式,所以正面和背面装修一致。明间为两开朱红色泡钉木门,铺首衔环。次间底部为清水墙水磨面砖砌筑,其上为10棂直棂窗。左右檐墙底部亦为清水墙,水磨面砖砌筑,墙为暗红色。大殿的前后、左右檐墙均不承重。大殿地面用方砖铺砌,使用面积为110平方米。 殿基东西长12.7米,南北宽11.7米,高1.1米,砖砌两台,面砖为清水墙水磨石,上下四周用石条铺设。前后门前均设石踏步,踏步宽3.8米,长1.8米。 大殿朴素庄重。基座加工精细,见棱见线,既朴实无华又沉稳结实。大殿檐头柱角有明显的侧角和生起,梁架、斗拱用材硕大,风格浑厚。屋顶青灰色简瓦覆面,采用模印莲花纹瓦当和旋子彩绘的装修式样及雕饰无多的鸱尾、朱门、棂窗,这一切虽无明清建筑那样的珠光宝气,但整个建筑无一不体现了唐代建筑稳重、端庄、朴素、实用的风格。 三、碑廊 据贵妃墓碑石载,清代、民国时,前代诗人的碑石均“龛之以壁”或“嵌之以墙”,碑廊正式形成于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现在的碑廊基本仿原碑廊,位于贵妃墓冢东西两侧,1985年复修落成,镶嵌着原来散放在墓冢周围的碑石30块。碑廊系厦屋式顶,单脊、茑羽状鸱尾。面阔六间,约16米宽,采用旋子彩绘,古朴大方,碑廊前部敞开,南北两面为过道;碑石全部镶在后面暗红色的墙里,碑上罩以玻璃框,观赏空间宽敞、光线明亮,是吟诗、研习书法的好地方。东西两面采用对称作法,南面为大殿,中间为贵妃墓冢,碑廊区成为一个独立的观赏空间。 四、亭子 亭子位于贵妃墓第三层台地上,杨贵妃汉白玉雕像前,东西各一座,左右对称。1988年落成。 亭子筑在2米高的土台上,平面呈正方形,其主体为四根朱红色大柱撑起屋面,上部普柏枋,阑额间饰以装饰性人字斗拱,中间为平面呈正八面体的藻井,藻井叠涩而上,饰以旋子彩绘,庄重大方。屋顶为单檐九脊,正脊瓦作,鸟羽状鸱尾向中间卷起,上部四条龙形垂脊,下部四条垂脊上饰鸟、狗、猿等动物,尽头悬挂风铃铁马,筒瓦覆面。屋顶全为青灰色瓦作,飞檐徒壁,奇巧峻险。亭子高3.5米。 五、杨贵妃汉白玉雕像 杨贵妃汉白玉雕像坐落在贵妃墓北部的三层台上。该像是由西安国画院王西京、孟书明设计,北京天桥玉石雕刻厂雕制的。像高3.8米,采用圆雕手法,分两段雕刻。1989年5月落成。 贵妃呈低首回眸立状。她云鬓卷起,一头秀发梳得丝丝不乱,发髻上笼以珠玑,插着一朵盛开的牡丹,那秀美的凤眼,端正的鼻梁,小巧的嘴唇,随着丰硕的脸庞,微微向右回首,似在注意自己的倩影,又像是避让乍起的微风。玉挺的颈项下,微畅袒胸,露出内衣美丽的花瓣。贵妃两手叠交腹前,似怕微风吹落披肩,又像是观鱼赏花的习惯动作,或是一双细长的玉手在与雪花比白。微风吹起裙裾向右翻起,露出一只云头丝履,形成了一条富于动感的优美弧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