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一节 墓体、墓主 一、墓体 贵妃墓东距马嵬镇500米,南距西宝公路23米,北依黄山,西距兴乾公路1000米。地势北高南低,呈斜坡状。 贵妃墓冢呈环丘状,底径4.5米,高3.2米。整个墓冢顶部用青砖包裹,四周为正八边形围墙,墙高0.9米,每角立水泥棱柱,柱高1.1米,柱顶为“八棱金爪状”。 据新旧唐书记载,贵妃死后,用紫垫将尸体裹起来,草草埋葬了。至于当时墓葬的形制方位,语焉不详。“安史之乱”平息后,玄宗自蜀地返回,曾遣人秘密迁葬贵妃,《旧唐书杨太真传》载“玄宗密遣中使,具棺它葬焉,启瘗,故香囊犹在。 据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知兴平县事贺文龙立“杨贵妃碑”载:明代这里曾有“百步耕耘之禁”,由于“代远年深,锆犁侵削,日复一日,而丘冢是以剥落矣”。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贵妃墓的规模,但明代和顺治十二年的修复,都未言及墓冢的形状。 乾隆四十年春(公元1777年),兴平县知事顾声雷,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复,据碑石记载当时曾营造大堂三间,东西两房六间,冢西侧修了亭子,汇唐以后名人诗词,勒石镶在亭子里,能使“往来使者骚人逸士,于此一登眺焉。”并第一次将墓冢封了起来,其形式语焉不详,整个建筑占地17亩。 以后,在清光绪年间、1938年(民国十二年)、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又进行了几次修复,其中以民国二十六年,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先生倡导的这次复修规模最大,墓的周围“缭以墙垣”,又“建筑门楼一座,正亭、厦屋各三楹,回廊若干间,上嵌名人题咏碑石;花坛左右植树百余株,点缀风景”。并第一次将墓冢用青砖砌成圆形,周围修成八角形的水泥墓基,每个角上修一石柱。墓葬修好后,又在此建立小学,以宏扬教育、保护墓葬。但学校没办多久就撤销了。现在镶在贵妃墓门楼上的“唐杨贵妃之墓”几个砖雕大字,系邵力子先生当年的手迹。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文物旅游事业非常重视。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唐杨贵妃墓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在文管所成立以前,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贵妃墓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房屋被拆,碑碣大多遗失,墓冢封砖也被全部拆除,这里成了派别组织的武斗据点。文管所成立以后,励精图治,贵妃墓才迅速恢复到目前这种规模。 二、墓主 杨贵妃(公元718~756年),祖籍弘农华阴,后迁蒲州永乐县(今山西永济),小字玉环,号太真。 杨玉环父母早丧,她从小被叔父——河南府士曹杨玄珪收养。稍年长,宦官高力士将她推荐给寿王李瑁,成为唐玄宗第十八子的嫔妃。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武惠妃死后,玄宗思念日甚一日,而后宫众多嫔妃竟无一人被看重。善体察玄宗性的宦官们趁机奏请:“玄琰(杨玉环生父)女,姿色冠代,宜招见。”将芳龄不满二十,“姿质丰艳”、“绝世无双”的杨玉环,推荐给了玄宗,玄宗一见,果然如意。然而皇上老子公开纳儿妻为妃,面子上总过不去。于是,在开元二十八年,他就让玉环出家学道,这也算“脱胎换骨”,另转了一世,因而,玉环有个道号叫“太真”。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玄宗册立玉环为“贵妃”。六十一岁的皇上老子终于堂而皇之的娶了二十七岁的儿妃。 好色如命的唐玄宗,再加上杨贵妃“肌态丰艳,晓音律,性聪颖,善承上意”,固而他更是如饥似渴,“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杨贵妃恃宠而娇,她每乘马出游,高力士必亲自“执羁受鞭”,光供她衣着、饰器的工匠,竟近千人。贵妃爱吃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今广东)采集,每遇驿站换马不换人,行至数千里之遥的京城长安,色味不变,鲜嫩可口。天宝五年,建平、信成二公主与贵妃争宠斗势,结果以二皇亲失败而告终。驸马都尉独孤明连官职都丢了。杨贵妃也曾于天宝五年、九年,两次“忤旨”。被遣送宫外,而玄宗竟为此茶饭不思,不管后来杨贵妃“伏地谢罪”也罢,“剪发”寄情也罢,待贵妃被召回宫,玄宗对其更是怜爱非常。 贵妃一人得宠,杨门也顿时显赫起来。她的生父,官仅蜀州司户的杨玄琰竟被追赠为太尉、齐国公,后又被追赠为兵部尚书。养父玄珪为光禄卿。宗兄铦为鸿胪卿,杨锜为驸马都尉,娶太华公主。三姊妹也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帝呼为姊出入宫掖,恩宠声焰震天下”。凡想投机钻营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向他们送礼,贵妃族兄杨钊被玄宗赠名“国忠”,不但做了宰相,还兼领了四十多个使职。为此,当时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生男勿喜,生女勿悲,君今看女做门楣”(《资治通鉴》)。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由于统治集团的腐败,加上指挥失误,很快洛阳沦陷,潼关失守,叛军烧杀抢掠,长驱而入,直逼长安。玄宗只得率皇亲国戚仓皇西逃。行至马嵬坡时,天色已晚,将士饥疲,六军不发。将士们杀了宰相杨国忠,并持戟鼓噪,要求惩治首恶,右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要求杀死杨贵妃以安众人。玄宗无奈,只得命高力士领贵妃于佛堂自缢梨花树下。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