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隋贺若宜碑(暨宋大观圣作之碑) 该碑通高3.12米,上宽0.95米,厚0.30米,下宽1.15米,厚0.32米,碑首高0.95米,宽1.15米,厚0.35米,圆首,首为高浮雕六螭盘旋下垂。正面圭额上篆书“大隋使持节柱国灵洲总管海陵郡贺若使君之碑”。碑文正书共28行,上半部还残存一些字迹,下半部溃漫不清。贺若谊碑“正书方整精健,是唐初诸人前茅”,据《兴平县志》记载,该碑原来还曾完好,后苦于学人摹拓,有人将该碑下半部分的字迹捶去了,如此情属实,确是无知所制造的一件憾事。 该碑碑阴为“宋大观圣作之碑”,碑额楷书。正文行书,瘦金体,内容以宣扬“忠孝节义”、“君臣父子”及“忤逆制罪等封建礼教为主。“大观元年……郑居中慕刻,李时雍摹写,蔡京题额,正文共27行,满行68字。该碑字体钢筋铁骨,瘦硬峻峭,为摹写宋徽宗瘦金体书法作品之精华。 “隋贺若谊碑”(暨‘大观圣作之碑’)具有突出的隋唐碑特点:碑身上窄下宽,上薄下厚,有斜刹;碑身和碑首系两石刻成。 该碑现存放在县文庙院内。 碑文见乾隆四十二年,顾声雷、张埙篆《兴平县志》卷八金石篇内。 二、兴平县孔庙重修记碑 该碑通高3.10米,宽0.95米,厚0.25米,碑头高0.54米,厚0.32米,宽1.05米。圆首,高浮雕二龙戏珠,圭额篆书“兴平县重修孔庙记”。长方形碑身,四周饰蔓草图案。宽约0.05米。碑文叙述明嘉靖乙卯(公元1555年)关中大地震及万历戊寅(公元1578年)雷雨,对兴平孔庙的破坏情况,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集资修复情况等。泾阳魏学曾撰文,邑人吉来献书丹,锦衣舍人孙如油刻。“万历九年次岁己仲春日吉旦”立石。正文20行,满行47字,碑文楷书,字体劲健方正。碑阴亦圆首高浮雕二龙戏珠,圭额篆书“碑阴题名”正文记述捐资人姓名、钱数等。 该碑首、身、座三石刻成,现置于文庙大殿前院。 三、祈雨感应碑 该碑通高2.44米,宽0.85米,厚0.22米,碑首高0.74米,圆首,首高浮雕二龙戏珠,圭额,额小篆“祈雨感应碑”。碑文小篆,记载本县久旱无雨,知县顾声雷带众祈雨应验的过程,首刻“兴平县侯祈雨感应碑文”,吴县张埙撰,嘉定钱坫书,“大清乾隆四十三年冬(公元1778年)十月丁巳刊,县民同建,王景恒刻字”,正文共21行,满行23字。钱坫为清嘉庆后颇有影响的古文字学家和著名书法家。他书写的《祈雨感应碑》字迹方正规范,变化有序,布局疏朗得体,是篆书中不可多得的佳品。《祈雨感应碑》现存放在文庙大殿前院。 四、重修保宁寺并建万寿宫碑记 该碑通高1.9米、宽0.83米、厚0.23米。座宽0.97米、厚0.49米、高0.35米。碑头已佚。碑身方形,上有榫。正文首刻“重修保宁寺并建万寿宫碑记”,正文载“保宁寺即古之清梵寺……宋太平兴国三年敕赐改额为保宁寺,至今仍之”。以下记述集资创修万寿宫、补修大雄宝殿之经过。正文共25行,满行51字,楷书,书体一般,谢之爵撰文,傅应旗书丹,乾隆壬寅年(公元1782年)戊戌月立。 “重修保宁寺并建万寿宫碑记”现保存在北塔院内。 五、董仲舒四十八代孙碣 该碣长方形,长0.60米、宽0.54米、厚0.07米,文字大部分已渍漫不清,从残存的少部分文字中可以看出是董仲舒之四十九代、五十代、五十一代孙为其先祖董仲舒四十八代孙立的。可见文字有“……仲舒为前汉名贤……胭脂波墓曰下马陵……迄今已千余年……一派之脉……”等,立石在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 “董仲舒四十八代孙碣”现保存在西吴乡策村冯有道家中。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