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陶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兴平县馆藏的7000多件文物中,陶牿约占百分之九十。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周、秦、汉、唐,以至今天,陶器一直伴着人类生存、发展。陶器发展史可以概括人类的文明史。陶器是研究人类过去社会最宝贵的资料。 一、新石器到秦以前的陶器 (一)彩陶葫芦瓶:红褐色夹细沙陶,葫芦形,下大上小,上部饰黑色彩绘,下部饰红陶衣;通高30厘米。底径9厘米、最大腹径14厘米、口径4厘米,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编号409) (二)红陶钵:庄头乡仪空遗址出土,红褐色陶,内外施红陶衣。圆底,口径29厘米、高9厘米、厚0.3厘米。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编号617) (三)陶鬲:冉庄乡东侯村遗址出土;灰褐色夹沙陶,乳形足,瘪档,口沿下遍饰不规则粗绳纹,三足腰部各饰以附加堆纹。高13.2厘米,口径13.2厘米,时代为西周中晚期。(编号417) (四)陶釜:红褐色夹沙陶,直颈,口沿外翻,颈下为球形釜,釜上遍饰不规则粗绳纹,高12.7厘米,口径14.5厘米,最大腹径56厘米,时代为西周中晚期。(编号432) 二、秦汉陶器 (一)残秦砖:灰陶,正面施细泥陶衣,上面线刻龙纹图案,空心。残长26厘米,宽38厘米,高17厘米、壁厚5厘米。(编号530) (二)秦夔纹半瓦当:1988年文物普查时在田阜侯村遗址发现。宽15厘米,高7.5厘米,正面饰简化夔纹图案。(编号530) (三)秦茧形壶:敞口,直颈,颈上饰凸弦纹;茧形腹,腹部饰竖向三道一组的凹弦纹,圆形图足,口径12厘米,高26厘米,底径14厘米,最大腹径17厘米。(编号442) (四)汉“长生无极”瓦当:共六件,1988年文物普查时在田阜侯村遗址发现,内区中心为一大浮钉,周围饰一圈小乳钉,内外区圆圈隔开,外区为双线隔开四个空间,每空间一字,篆书“长生无极”,直径16厘米,沿宽1.5厘米。(编号1394) (五)汉陶锺:1987年阜寨张耳村出土,红褐陶,外施黄稍。高50.5厘米,口径17厘米,最大腹径113厘米,底径19.5厘米,敞口,高颈,上腹部饰一周浅浮雕射猎纹图案,铺首衔环图案清晰、繁褥。(编号1205) (六)汉陶仓:1984年庄头蔡庄小学出土;顶为四阿式硬山顶,饰板瓦,正脊,四垂脊,椽头饰云纹瓦当,屋四面墙,正面上部有两窗,窗口下饰一周图箍,下部有两个圆形出粮孔。底部由六个饰云纹的柱足撑起。全身饰白陶衣。通高33.2厘米,屋檐长39厘米,宽31厘米,足高4.5厘米。(编号1352) (七)汉陶俑:汉代陶俑形式多样,内容复杂,下面介绍三种馆藏典型汉俑。 1.骈马俑:1984年7月,大阜乡砖厂出土。灰褐色陶,通高23.7厘米。俑双手执缰面正视前方,头饰云髻,领口、袖口及衣裙下摆均饰红色彩绘,余皆饰白色彩绘。(编号749) 2.侍俑:袖手,昂头平视,袖口、领口、衣裙下摆均饰一周红色彩绘,余皆为白色彩绘,高30厘米,宽10厘米。(编号1422) 3.乐俑:跪姿,双手执器,目下视,通体白色彩绘,仅袖口、衣领、衣裙下摆各饰一周红色彩绘。通高21.5厘米,宽10厘米。(编号1421) 三、隋唐陶器 (一)彩绘武士俑:怒目圆睁,发梳向上,身着铠甲;脚踩一覆地挣扎小鬼。小鬼毛发树立,张口吐舌。武士俑彩绘细腻如微,高64厘米,宽25厘米,1982年马嵬镇庞家唐墓出土。(编号1072) (二)镇墓兽:人形兽头,面目狰狞;左手执羊头,右手握拳欲击(残),羊被踩在脚下,呈挣扎状。高46厘米,宽25厘米,全身饰细腻彩绘。1982年,马嵬镇庞家唐墓出土。(编号622) (三)骑马胡俑:马呈立状,头微昂,骑马者为胡人,隆鼻深眼,身着窄衣胡服,头戴胡帽,左手执缰,右手自然下垂,窄长袖,紧腿裤,高32.5厘米,长28.5厘米;底宽8.5厘米,长10.5厘米。1978年马嵬镇羊圈村出土。(编号622) (四)注子:瓷胎质,未施釉。盘口,喇叭颈,短注;颈腹有执,高24厘米,口径8.7厘米、底径6.8厘米,执高6厘米,宽1.6厘米。注子长2厘米,口径1、5厘米。1974年县城副食六门市工地出土。 附:石刻及其它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