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青铜器的出现比较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阶段,但大量的使用是在商、周到战国这一阶段。汉代大量使用的铜器,尽管在形制上可以看出它的发展脉络,但质地已不在是铜里加锡、加铅的青铜器了。 一、弦纹鼎 文化馆原有藏品,出土时间、地点不详。通高18.7厘米,口径15.5厘米。鼎为圆形,器壁较薄,口沿加厚外折,沿上饰二竖耳,耳高3.7厘米,宽3.6厘米,腹部呈釜形,最大腹径在底部,为18.7厘米,腹部饰三条凸弦纹。口沿下饰二道凸弦纹。柱状足,上部较下部稍粗,高7厘米。该鼎仅剩一足为原器所有,另外两足显为后人补铸;补铸足铁质锥形。该鼎的时代应为商代晚期,从补铸足的形制、质地分析,该鼎使用时间较长,可能延至汉代。(编号0018) 二、饕餮纹鼎 1975年,庄头乡吴贺遗址出土。通高54.5厘米,鼎为圆形。宽厚沿,外折;沿宽2.5厘米,厚1.2厘米,口径43厘米,微敛。口沿下为窃曲纹带,两组窃曲纹之间附丽棱脊,以丽棱脊为中心,和两边的窃曲纹,又构成饕餮纹囫案。其下为一道凸弦纹。最大腹径在底部,为44厘米,腹深22.5厘米。兽蹄形足,高19.5厘米,径9厘米,足上部饰高浮雕饕餮纹图案。从形制和吴贺遗址的内涵分析,该鼎的时代为西周中晚期。(编号0001) 三、“史厚”鼎 文化馆原有藏品,出土时间、地点不详。鼎为圆形,通高28.5厘米,卷沿,沿上附二绳形鼎耳。耳高6厘米,宽7厘米;口微侈,径29厘米,口沿下饰一周重环纹,其下为一道凸弦纹。圆底,底部饰凸弦纹组成的三角形图案,兽蹄形足,高11厘米,径4.8厘米,足断面呈月牙形,腹深14.5厘米,内壁有铭文15字,可辩者为“史厚作姬□妥□鼎其子孙宝用”。该鼎的时代应为西周晚期。 四、战国铜器口沿 1977年,南市乡张家村出土,环形,高3厘米。口沿上部似为子母扣,径15.7厘米;下部直径17.8厘米。外部饰错银卷云纹图案,图案繁褥细腻。该器时代应为战国中期。 五、秦代蒜头壶 1974年,大阜乡窑头村出土。通高31厘米,颈中部以上为覆蒜头形,口径3.7厘米,直颈、大腹;最大腹径246厘米,圆足,径13厘米。圆足内饰一小耳。(编号030号) 六、汉代铜鼎 汉代铜鼎在兴平出土较多,今以0039号为例,该鼎1975年出土于大阜乡时下村。通高17.8厘米。带盖,盖为覆钵形,上部饰三耳。鼎身为子母扣,径16.8厘米;上腹部饰二直耳,最大腹径在鼎腹下部,直径为19.7厘米,该部位饰二道凸弦纹。兽蹄形足,足高7.5厘米。 七、汉代铜釜 1981年,丰仪乡洛庄村出土,通高37厘米,敛口,径51厘米,口沿下有一周宽5厘米的菲棱。圆底,最大敛径200厘米,底部有烟熏痕迹。该釜和淳化县出土的铜釜形制一样,显为实用之物。(编号1232) 八、汉代双提链薰壶 文化馆原有藏品,出土时间,地点不详,通高15.6厘米,口径12厘米。炉为重叠二层式,上下各有三足,上层为圆筒形,高12厘米,四周有长方形六孔风道,下层为圆盘形,底部有辐奏式长方形六孔,足高3.6厘米,盘径17.2厘米,上下两层由左右双螭含环提链相系。(编号0157) 九、汉代铜甑 文化馆原有藏品。出土时间、地点不详。甑为一套两件式。上部为甑,敛口鼓腹,腹部饰双环,带小圈足,圈足底部为长条形算子,高17.9厘米,口径19.4厘米,下部为釜,釜笥甑用子母扣相合,釜底平,釜沿上部有两附环,平沿外折、侈口;口径为13.2厘米,高21厘米,最大腹径29.8厘米。(编号021、022) 十、汉铜弩机 弩机为古代弓箭上的制动机关。在兴平出土很多。1988年,庄头乡寺后村出土铜弩机的郭,悬刀、牙等各种俱全。郭前端窄,后端宽,面上铸出箭槽。郭部有二键穿通,固定了牙、悬刀的位置;键一端有帽,另一端有固定销眼。郭长13.8厘米,前端宽2.55厘米,后端宽3.8厘米,高3.2厘米。郭面箭槽共三条,中间前宽后窄,长8.9厘米,前宽0.8厘米,后宽0.65厘米。两边箭槽宽0.8厘米,长4.5厘米。槽深0.05厘米。弩机通高18厘米。悬刀内侧裹有一段铜皮。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