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一节 古庙 一、文庙(即孔庙): 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清康熙、雍正、嘉庆、咸丰年间均进行过修缮或增建。原棂星门为三楼四柱,歇山顶木构建筑。门内有一砖砌半月形泮池,池后有硬山顶出单昴3间卓戈门一座,檐高4.23米,面阔11.33米,进深9.88米。卓戈门北面东西两厢有面阔各7间的庑房,庑檐高3.53米,宽7.18米,长23.4米,两庑之间为相距18.86米之院落。东西庑北面为“大成至圣先师”正殿,座北向南,座落在高1.9米,面积212.8平方米的砖砌台基上。月台面积46.8平方米,两侧有踏步,中为青石高浮雕幡龙“世面”。殿为硬山顶,屋檐昂头呈琴面形,屋正脊两端有鸱尾,中有“高明”,屋面、脊兽等覆以青色琉璃瓦。殿面阔16米,进深10.3米,面积为164.8平方米,殿前两边有丛墙。大成殿东掖门内北面为崇圣祠。祠屋面阔9.47米,进深9.3米,亦为硬山顶建筑。 1940年昭陵中学成立时,即设在文庙之内。现为礼泉县第二中学使用。 二、城隍庙 城隍庙,在县城内西街,明洪武二年(1369)创建,正德十二年(1517)县丞王京重修,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县王用贤继修,崇祯五年(1632)又在大门外增修廊房数十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知县裘陈佩继修,有碑。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王体钟率本县人高伟、袁名尉等增修大殿五间和戏楼楼房各三间,两庑十间。嘉庆十四年(1809)知县潘人炳又续修,有碑。光绪三十二年(1906)及民国10年(1921)两次重修,亦有碑。1949年人民政府曾在戏楼北院内修建群众堂一座,1952年又改作县剧院,截止1990年,尚存棂星门、过厅、寝殿原三座建筑物,其余建筑物分别于1953年和1960年两次拆除。 棂星门(木牌坊)为三楼四柱歇山顶,顶覆深绿色琉璃瓦,坊高14.2米,深4.7米。楼顶以华拱重昴承托,为一整体复杂的木质结构。这座古坊基本完好,1982年3月县人民政府曾拨专款进行整修。 过厅,在棂星门北,为硬山顶,单昂建筑,面阔五间,明间3米,次间2.3米,稍间2.1米,面积84.3平方米。 寝殿,位于城隍庙最北端,是一座歇山顶,覆以青色琉璃瓦的木构建筑,脊饰有鸱尾、高明。面宽5间,进深3间,面积174平方米,柱高3.8米,径0.3至0.5米。该殿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殿虽经明、清两代多次修葺,但梁斗拱仍保存着明初风格,因长期受风雨剥蚀、地震影响以及1975年秋雨过多,致使后檐东部塌倾,虽经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抢修,但因1982年秋雨过多,前檐已塌,殿内柱基下沉。1983年县政府又拨款修建,后由县党校使用。 第二节 古塔 一、香积寺塔 香积寺塔(俗名”薄太后塔”),位于县东25公里处的薄太后刘家村香积寺内。塔为正方形,中空楼阁式四角攒尖顶,七级青砖砌筑,砖缝挂黄胶泥,高44米。塔座四面外壁各宽6.3米,壁厚1.99米,占地面积39.6平方米。塔通身共卷拱形门窗20孔,每层中部均饰栏杆平座,栏杆砖镌斗拱承托,斗拱上为菱形叠涩出檐。该塔原名无可稽考,长期误传为汉文帝刘恒望母塔,故名“薄太后塔”。以该塔的造型及风格判断,应属唐末、五代时的建筑物。1976年出版的《陕西省地图集》中的《礼泉县名胜古迹》条记载:“香积寺塔,建于唐末。”由于年久失修,塔身已向东南方倾斜约一度许,且有多处裂缝,底层砖块有脱落。 香积寺塔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5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13.44万元维修,同年10月完工,修复如旧。 二、普通宝塔 普通宝塔,位于县城东27公里底照吴家村金龟寺内。该塔建于清康熙初年,是一座十级八角攒尖青砖砌筑塔,顶有铁刹,通高约45米。塔内呈圆柱形,下层空间直径3.3米,塔身出檐均覆以青色琉璃瓦,塔基每边宽3.9米,壁厚3.1米。底层八面外壁中心各嵌正方形青石一块,石边长0.5米,每石阴线雕一仙人,8面雕石上方分别镶嵌“乾、坎、艮、震、巽、离、坤、兑”8字楷书。塔正南面(离)有门可通塔内,塔门上壁正中镶横石一块,篆刻“普通宝塔”4个字。塔第8层8面正中以方位各镶圆形八卦符号,1、8、9、10各层每角各悬铁马一枚。塔身共开窗24孔,门一孔,门外两边正壁镶石各一块,石面线刻左青龙,右白虎,塔座以石条三层作丁字形铺基,塔身以青砖挂白灰土垒砌,塔门外右侧竖“辅修金龟寺碑记”石碑一通。就塔形、塔饰看,系道教建造。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