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八、唐祠纪事碑 “唐祠纪事”碑,明崇祯五年六月,署礼泉县范文光所立。通高1.8米,宽0.73米,厚0.18米,座不存。碑刻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上部阴刻行书“唐祠纪事”,21行,每行454字;中阴线刻“唐文皇小影”(唐太宗)于边长0.38米的方框内,太宗虬髯戴幞头,服御带,碑下阴刻行书“唐太宗像”,附说20行,每行330字,文见《蒋志》。崇祯五年六月立,今存昭陵博物馆。 九、清碑 《修金龟寺碑记》碑高0.96米,宽0.59米,厚0.26米,座高0.38米,题额:《辅修金龟寺碑记》。碑文11行,每行27字。楷书。今在寺塔门左侧。 《创修铁担寺地粮碑》碑长方形,高0.49米,宽0.64米,现镶于张什村学校教师宿舍墙内,碑文楷书,14行,每行11字。(文不录) 《创修铁担寺地粮碑》据碑知寺建于元大定(1362年)以前。碑系清咸丰三年(1853)八月立,在张什村学校。 《重修仲桥碑》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建石,知县舒绍祥撰,邑人宋伯鲁书。碑文完整,现存昭陵博物馆。 《城隍庙碑》光绪三十三年(1907)立。碑高2.2米,宽0.73米,厚0.16米。须弥座宽0.75米,高0.47米。碑文楷书。截止1990年碑仍竖于城隍庙寝殿前檐下。 十、民国碑 《雷公祠碑记》 碑立于民国2年(1913),已失,据拓片,录文: 削众人以富其身者,问其人君子乎?小人乎?必曰:小人也。牺牲其身以保卫众人者,问其人君子乎?小人乎?必曰:君子也。然则,雷君恒焱之价值可以定矣!俎豆之、馨香之,谁曰不宜。雷恒焱者,字坤山,礼泉之提戈村人也。初肄业本省陆军小学,尝以汉族不振,动于辞色。上游忌之,藉事除名。游陇,复入陆军小学,升湖北第三中学,毕业回籍。清宣统三年,民军起义,前兵马都督张凤岗师长督师西上,君仗策相从,任行营执事官,寻兼王字营副统。及北原屡挫,乾州被围,敌焰方张,得黎副总统南北议和电令,派员与升允接洽。时甘军围攻阳洪店、好畴村,连营数十里。旌旗遍野,烟焰蔽天,乾州危在旦夕。张凤岗传诸将问谁可使者,众相顾莫应。坤山毅然请行曰:“秦陇同胞,暴骨原野,实惟升允之故,甘民之惑升允言而致死于我,亦由不知共和真理之故。此行也,允能听我,所全民命多矣!允不听我,我且宣布天下大势于众,使人知公理,而无为拥护帝业者所愚也。”张凤岗遂便宜委为秦军全权代表,为设饯於南门外,传各标营整队声炮以壮其行。坤山意气殊激昂,送别者亦破涕为欢,争浮大白,以箸击案而歌。有云:“旌旗猎猎阵云横,万马萧萧仗策行。”又云:“自是河梁饯苏武,直当易水送荆卿。”盖伤其不返也。此十二月二十五日事。次日,坤山即绕道至陆洪涛营。越日,见升允,执代表礼,长揖不拜,宣布电文及来意。允不欲其兵士闻此言,叱令速斩。坤山言笑自若,号于众曰:“今南北议和,天下一家,我两省兄弟,犹相残不已,何为也哉?夫天下大器,家不如官,此理甚明,君等忘其先人,而为觉罗一家守。纵成其志,亦甚失计。况甘肃一省,万不足以敌全国,终归失败,愚可耻也!”甘军自是皆无斗志,遂有乾州之和。坤山临刑时犹直立,执刀者促之跪。怒曰:“岂有屈膝代表者耶!”遂立而死。时有朝邑大寨子魏人杰者,从赴甘营,同遇害。和议成后,并得其尸于乾州十八里铺之眢井,己腐坏,不可收拾,故封井为墓。墓前立祠,即以魏人杰附祀于坤山之旁。其右为王君德卿,名士骥,咸阳马庄人,曾由本省陆军小学毕业,升入第二中学堂。反正时,与同学保军装局,守藩库。旋奉命倡办本县民团,咸民赖之。张凤岗出师过咸阳,君遂与俱西,任前路先锋官,寻改任侦探马队管带。腊月二十一日,甘军黎明攻乾州城北门,势甚猛,君带队赴之,军士劝君毋轻进。君怒曰:“城破军民将被残杀,士骥何敢自爱其身!”顾军士曰:“骥之不顾民而求自全者,贱丈夫也。”遂奋勇直上,炮穿右股而仆,诸军士悉来扶护。君叱曰:“城防事大,何顾我为!不进者,吾必斩之。”诸军士感泣冲敌,城赖以安。次年正月初一日,醴泉失守,甘军直抵咸阳。时君在省城医院中,或误报曰:“甘军破咸阳而渡河矣。”君闻之哭失声,看护者屡诫之。君曰:“咸阳失守,乾、凤之后路已绝,甘军渡河,长安之大势可危,吾欲与敌决战于渭水之南,而伤不能起,奈何?”是夜,呓语前敌指挥事尤甚。将曙,大呼冲锋“上!上!上!”而殁。后,其家人舁葬于咸邑。当乾州战争时,升允得我军士及侦探,杀而投诸十八里铺井中者数百人,其姓名概不可考,故以无名之英雄名之,祀于雷君位左。凡西路阵亡诸将士之失姓名者,皆得藉以凭依。呜呼!志士死何足惜,惟环顾生民幸福未得,其苦或倍于昔日,此可为流血君子痛哭者也! 大中华民国二年八月西路前敌仝人立。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