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碑志 大元至元二年尊道言十方诸天经幢 1980年从职田镇移县博物馆收藏。幢高166.5厘米,八楞八面,每面上阔15.2厘米,下阔16厘米。每面镌文三行,每行20~28字,楷书。有《重修古迹楼云观幢记》,碑文剥落破残,上、下款为“池阳壩讲主并书刊”,“时大元至元二年(1265)岁次丙子仲春戊寅朔癸卯日黄董生等立石”。此幢原在职田楼云观,何时修建无考,至元二年重修。 大唐泰州诸军事泰州刺史侯使君夫人潞国公夫人窦氏墓志 1970年安仁村出土。系大唐泰州刺史侯使君夫人、唐勋臣名将侯君集母墓志,据墓志,窦夫人乃扶风平陵人,名门贤淑。贞观六年(632)卒于九成宫,年八十。十一年(637)二月归葬于三水安仁乡。志石分为志盖和志石。 赐进士出身诰授奉直大夫河南裕州休致知州文公墓志 1976年从太峪镇文家村金泉运回县博物馆。志、盖同为长方形,长61.5厘米,宽55.3厘米,志厚8.5厘米,盖厚7.2厘米,素面。盖阴刻篆书,志楷书阴刻。据志,文公名云峰,三水县人,雍正癸卯科进士,初任河南渑池县知县,升授河南直隶汝州(今河南临汝县)知州,因公挂误改调裕州(今河南方域)知州,诰授奉直大夫。乾隆十八年(1753)葬于半川乡金泉里。 唐廷铨墓志铭 1970年从唐廷铨墓出土,现藏唐家民俗博物馆。墓志铭共6块,第一块长73厘米,余均64厘米,宽29厘米,厚0.8厘米。每块刻文4组,呈贴式册页版壮,有板框线及折叠线,文可连读。第一块和第二块右边首组为篆书,刻唐官衔,第二块左边和第三、四、五、六块为正文。碑文阴刻小楷。 宋菩萨造像碑 1983年2月从县城北门坡土窑洞运回县博物馆。像碑高216厘米,碑首“凸”字形,饰三组缠枝牡丹。碑身为一佛龛,台上坐一菩萨,裸身、博带、项佩璎珞、高发髻。碑身底部饰一香炉。碑三面皆楷书铭名。从碑文看,此碑系宋皇祐三年(1051)三月二十五日邠州三水县太慈乡新昌里王存、王俊、王诠、王初兄弟四人,虑后疏失族姓骨肉,由王诠建立此碑。碑上刻有般若波罗密多经文及王氏家世。 二、瓷器 宋瓷壶 1987年从转角收回,属耀州窑瓷。通体施浅橄榄绿青釉,侈口,高领,双脊单把,八棱管状长流,鼓腹,近球形。高圈足,肩部以壶嘴和壶把中轴线为界,两边各饰对称两组折技菊花纹,腹部以圆周为距等分饰三组牡丹,莲叶盆景。高17.5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11.3厘米,壁厚0.5厘米。 宋瓷碗 1987年安仁瓷窑遗址出土。碗敞口,圆唇,浅腹,矮圈足,足底露胎。除足外,全施青绿釉,积釉处显出小气泡。内底,壁有缠枝牡丹、缠枝叶纹,高3.6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4厘米。 元瓷双鱼壶 马栏乡转角村出土。壶侈口,圆唇,腹曲线条刻成两条鱼形,状微扁。褐色,高26.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11.5厘米。 明瓷山水瓶 唐家庄园遗物,藏民俗博物馆。瓶高70厘米,为插花瓶形,瓶两耳置一对小狮,相互戏一小绣球。白色底,上绘蓝色山水图画。高70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19厘米。 三、玉器 战国夔龙纹玉佩 1986年8月马栏转角村战国秦瓦椁墓出土。佩回首躬身龙形,体轮廓阴线刻划,饰凸起涡纹,中部有一圆形镂孔。灰绿色玉料,有白、茶色疵斑。长27.5厘米,8.3厘米,重约2000克。 战国玉璜 出土地同上。玉璜呈灰绿色,两面饰凸涡纹,中断,上部有一圆形镂孔,有白色疵斑,整体断为三段。长21厘米,宽4.5厘米,厚0.3厘米。 战国玉璧 出土地同上。玉璧呈灰绿色,饰凸形涡纹,外周和孔阴线刻剌。有白色疵斑,。璧径11.4厘米,孔径4厘米,厚0.5厘米,重0.12公斤。 汉玉璧 属旧藏器。玉璧呈灰色玉料,有茶色、白色疵斑,素面。璧径15厘米,孔径6.7厘米,厚0.5厘米。 清玉杯 1970年唐廷铨墓出土,藏唐家民俗博物馆。杯体呈碗形,左右各有一鱼形耳环,周围雕精细卯钉纹样。杯口径5.5厘米,底径2.5厘米,高3厘米,重38克。 四、骨器 卜骨:1988年崔家河原始遗址周墓出土。残为三段。长20.5厘米,中宽6厘米,割去中脊部分,钻有直径1~1.5厘米圆孔12个,完整6个,残孔5个,孔内凿有小槽和裂痕(卜纹),未刻文字,属牛肩胛骨,已灼过。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