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88年普查,境内发现古墓葬12座。 先秦墓葬群。1978、1979年,咸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人员,在冉店乡上孟村,现场发掘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墓葬28座、车马坑1处,出土文物100件。 先秦墓葬群,分布在上孟村的二塬台阶地段。背依高塬,面向泾河,高出河床20米。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上大下小,墓底距地面分别为2—7.3米。墓壁有攀援脚窝。墓葬有椁室,木质棺椁腐朽。骨骼肢体多呈曲葬,仅有2具直葬。墓坑骨架底部有芦席残痕。在13座墓葬棺椁内,发现随葬器物有石圭、石玦、石珠,有陶鬲、壶、簋怀,有铜鼎、甑、铃、铁马衔,还有饰佩玉器等。 车马坑在墓葬群的东北27米处,长3.88米,宽2.45—3.05米,深2.6米。坑内埋置1车2马。木质车箱已朽。车辕通长3.05米,车轨宽1.9米,轴长2.1米,车轮直径1.22米。马呈跪伏状,口内有铁衔。车旁有狗骨架1具,状似挣扎,脖系小铜铃1颗。 先秦墓葬群及车马坑的发现,证实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民族的活动势力范围,已由秦地(天水)扩展到今长武一带。出土文化遗存,反映了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社会制度和民间生活习俗风貌。 隋牛弘墓。隋礼部、吏部尚书牛弘(544—610年),鹑觚人。大业六年(610年)十一月,卒于广陵。炀帝赐赠优厚,追封开府仪同三司、右光禄大夫,谥号“宪宏”。归葬故里。 牛弘墓位于县境东北25里相公乡相公村。原葬“镇西北洼地”,规模无考。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县知事张运魁倡导整修牛弘祠和墓。周围筑墙东西200步,南北40步。修建正殿5间,左右庑6间,门楼1座。宣统二年(1910年),知县沈锡荣,邑贡生王锡章,主持重修牛弘墓,购地20亩,补围墙、建祠堂、献殿,侍立石人石马,栽植松柏,竖“隋光禄大夫牛弘之墓”碑。设专人守护,以土地租息供岁时扫祭之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墓地门楼、围墙、献殿、厢房尚在。门楼悬“牛公祠”木裨。民国三十年(1941年)后,墓地建筑物渐毁。至1949年,仅留土冢,顶高4米,残存部分石人石马。1957年8月31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确定,牛弘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张智慧墓。1980年,枣园乡郭村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唐右勋卫队长张智慧墓。1985年又在附近发现张智慧之父、正义大夫史持节兼泉州刺史路成公张臣合墓。两墓同期安葬,墓形均为方室,覆斗盖顶。出土文物有墓志、镇墓兽、文官俑、武士俑、牵驼俑、童仆俑、戏舞俑,及陶制马、车、鸡、狗、羊、罐等160件。贴金彩绘,形象生动。展现了初唐地域、服饰、陶瓷和彩绘工艺风采,内涵较为丰富。 唐怀忠冢。《旧唐书》记,贞元四年(788年)正月,“诏泾原刘昌于平凉会盟,所收被害将士骸骨,葬于浅水塬,为二冢,日怀忠冢,立石堠志之”。已毁,墓址无考。 宋陶谷墓。北宋刑、礼、户部尚书陶谷,宜禄人。开宝三年(970年),病逝京城,柩归故里。葬于县城西北8里地掌乡陶林村。土冢高8.5米,周长60米,墓侧附有小冢,传为其子陶邴随葬。墓地双冢均于1958年平毁。 其它墓葬: 蔡状元墓。年代不详。位于冉店乡沟门前村蔡家湾,墓冢两座,均高1.7米,已毁。 谢御史墓。年代不详,位于枣园乡河川口村堡子内,己毁。 无名墓冢。洪家乡姜曹村二里半墩处旧有土冢两座,分别高3米、4米,已毁。洪家乡孔头村马庄旧有土冢,高5米,已毁。相公乡相公村北,旧有寺院、土冢,亦毁。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