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城乡碑石、牌坊、佛龛、造像,较为盛行,村社、墓地、庙院,到处可见。石刻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地域特点,是探讨古代社会、哲学思想、宗教、雕刻史重要的形象资料。解放后,反对封建迷信,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日道德、旧风俗,又经过“文化大革命”动乱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石刻大都被推倒砸坏,毁弃无存。1988年普查境内石刻117件。1989年,除县博物馆收藏部分石刻外,散存城乡有史料价值的石刻仅存54件。 一、碑石 昭仁寺碑 唐贞观三年(629年)闰十一月,太宗发布“为殒身戎阵者立寺刹诏”。贞观四年(630年)五月勒石,十一月竖碑。碑首为圭形,螭龙盘绕,篆刻阳文碑额“大唐豳州昭仁寺之碑”。碑身为完整石料,四边棱角切削,饰线刻花纹,基部为龟(赑屃)座。碑石全高4.56米(其中螭首高1.26米,碑身高2.64米,龟座高0.66米),顶宽1.1米,底宽1.22米,顶厚0.38米,底厚0.42米。刻字40行,每行84字。除去法式空格,全文楷书3150字。谏议大夫朱之奢撰文,书者未具其名。唐碑“虽为义士勇夫殒身戎阵者而立,然盛称太宗功烈,其哀恤将士之词不及”。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置碑于土台高处,修建碑亭。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宣统二年(1910年),维修碑亭。民国时期,碑石仍竖于大殿后西侧土台厦亭内。1964年3月移至大殿前院,重新修建碑亭。虽久经风雨剥蚀,碑刻基本完好。仅碑座有破损,龟头残缺,以铁条束箍加固。 昭仁寺碑文,旧志记银青光禄大夫虞世南书丹。字迹道劲,笔力沉雄,外柔内刚,流利通畅,圆融安详,颇具韵度,历为书法楷模,誉称“初唐妙品”,拓片流传甚广。1957年5月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公布,确定为书法艺术名碑。1957年8月3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志收录碑文,错漏甚多。经重新校核、标点,全文收编县志附录。 建长武县治碑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三月,复设长武县建置。十二年夏六月县衙治所建成,知县梁道凝树碑以记其事。原碑已毁,旧县志载碑文728字。经校核、标点,全文收编县志附录。 建修文庙碑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三月,县文庙、学宫建成。督学使许孚远撰文树碑,为之记述。原碑断裂残缺,弃置长武中学。旧县志载碑文912字。经校核、标点,全文收编县志附录。 修建长武县学碑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建县学落成。知县樊士锋、训导王维鼎撰文树碑,旧县志未录。原碑存长武中学,碑文隶书,碑面残缺,字迹剥蚀。经校核订正、标点,全文收编县志附录。 革命列士纪念碑 中国共产党长武县委员会1950年7月14日树立。碑高2.05米,宽0.75米。碑额两面分别雕刻红五星和镰刀斧头标徽。碑竖车站街心花圃,砖砌碑楼。两侧镶有石刻楹联、横额。碑阳为:正义斗争昭万古,慷慨激昂著千秋。可歌可泣。碑阴为:革命史中功常在,纪念碑上人如生。有声有色。鱼澄如撰文,尚丕勋书丹,杜强性刻石。碑文楷书于碑石两面,共602字。全文标点,收编县志附录。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