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禅院免粮碑 现在梁村镇中曲村中曲寺内。清代记事碑。石灰岩质。正方形,边长0.43米,厚0.11米。碑文记述此寺为唐代修建,内有僧置香火,土地105亩。清康熙皇帝闲游此寺,遇见二位老和尚,遂之免粮等。“文化大革命”中该碑被人拿回家中,做了捶布石。 卖地碑 现在马连乡南上官小学教室墙壁中。清代记事碑,石灰岩质。高0.84米,宽0.42米。一石而成,制作粗陋。碑文记述了买方在清明节应酬卖方祭祀祖先的有关规定。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所刻。 创建火神庙旗杆照壁碑 现在长留乡亓母村东南40米处。清代记事碑。石灰岩质。高1.80米,宽0.62米,厚0.16米。此碑为一石雕成,圆首方额,方额阴刻“皇清”二字,浮雕二龙戏珠。碑身两边线刻缠枝蔓草纹饰,方座正面浮雕鸟、荷花相间图案。碑文为创建火神庙旗杆照壁捐钱人姓名等。为清道光年间所刻。 重修兴龙寺甘泽庙碑 现在漠西乡南白村。清代记事碑。石灰岩质。高1.15米,宽0.52米,厚0.12米。身首一体,圆首方额。额首二龙戏珠。碑文劝人为善,广施钱财,神灵给人带来福音。为清咸丰八年(1858)所刻。 重修兴龙禅寺碑 现在梁村镇代东村大队部。清代记事碑。石灰岩质。高1.63米,宽0.56米,厚0.14米。圆首稍作雕凿,碑首阴面刻成雄狮,碑身阴面为一造像浮雕。碑文为重修兴龙禅寺的经过,写有“兴龙禅寺者乃乾州第一之福地也”之语。为清康熙三十年(1611)所刻。 重修兴化寺碑 现在梁村中曲学校。清代记事碑。石灰岩质。高2.41米,宽0.71米,厚0.20米。一石刻成,圆首方额,浮雕二龙戏珠。碑身两边及下边阳刻“缠枝牡丹”图案,(图案)边宽6.5cm,下边两角阴刻圆卷。其内阳刻行书:“福”字各一。碑文为清咸丰元年(1851)所刻,叙述重修兴化寺的过程,言明代开始屡有修葺。 康熙四十年化度寺碑 在阳洪乡化度寺院内。石灰岩质。残高0.94米,宽0.62米,厚0.16米。有座,座长0.77米,宽0.40米,厚0.44米。碑文漫漶,不能卒读,大略为记述重修化度寺的经过。 槐阴馆碑 为清代学者书法家礼泉宋伯鲁所题碑石,石灰岩质。长0.95米,宽0.46米,厚0.15米,落款为“宋伯鲁”(见照片)。
玉皇庙碑 在王村乡张留村西堡。清代记事碑。石灰岩质。高2米,宽0.70米,厚0.21米。此碑身首一体,方额,碑额篆书“皇清”二字,碑首浮雕二龙戏珠。碑面阴刻楷书,两侧线刻蔓草花饰。碑文记述玉皇庙兴建情况,康熙年间曾增设大厅,并置二廊。嗣后又设暮鼓晨钟,乾隆四十七年(1782)后扩建,改西廊为圣母城隍。 太白庙碑 现在周城乡紫邀小学。清代记事碑。石灰岩质。高1.45米,宽0.65米,厚0.27米。一石而成,圆首圭额,浮雕二龙戏珠,碑额阴刻“碑记”二字,碑文小楷书。记述紫邀太白庙由无粮之地到田地亩数的来由,以及建碑的经过和理由。为清乾隆五十年(1785)所刻。 重修朝王洞碑 现在石牛乡周家河药王洞内。清代记事碑。石灰岩质。高1.9米,宽0.77米,厚0.21米。首为四螭下垂,浮雕,碑额有浅阴刻“皇清”二字。碑身字体为楷书,四周为云纹图案,碑座为龟座。此碑记述20余人重修朝王洞碑,“发心起愿募像”之事,先后经历47年。殿宇法象金碧,门堂户牖,焕然一新。为清雍正元年(1723)所刻。高峰寺施汤碑现在石牛乡马宗槽方山寺内。清代记事碑。高(已残)1.28米,宽0.71米,厚0.20米。石灰岩质。一石而成,圆首圭额浮雕二龙戏珠,四周为花卉图案。为清嘉庆七年(1802)所刻。 重修三黄村定觉寺碑 现在新阳乡三星村供销社。清代记事碑。石灰岩质。高1.82米,宽0.67米,厚0.20米。身首一体,圆首方额。浮雕二龙戏珠,碑面两边线雕云纹。身下有榫。记载定觉寺的历史沿革和历代维修的情况。为清道光三十年(1850)所刻。 南寨村石碑 现在周城乡南寨村西北300米处。清代记事碑。石灰岩质。高1.10米,宽0.60米,身首一体,圆首圭额,浮雕二龙戏珠,碑面两边线刻忍冬纹,碑文楷书。记述清嘉庆十年(1805)韩、张、强三姓买地作涝池,涝池占地面积及四至。 田老夫子教泽碑 现在杨汉乡阎家庙村南。清代功德碑。石灰岩质。高2.18米,宽0.69米,厚0.13米。圆首方额,身首分开凿成。碑首浮雕三腿金蝉,象征待落神仙,方额刻楷书“皇清”二字。碑文字迹模糊,为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所刻。 重修泰山乐楼三门碣 现在长留乡赵后庙学校内。清代碑碣。石灰岩质。长1.06米,宽0.60米。长方形,俗称卧碑,上面刻字清晰。为清嘉庆二年(1797)所刻。 盘州村碑联(上联) 现在薛禄镇盘州村十队高旭家后院。清代碑刻。石灰岩质。高1.13米,宽0.30米,厚0.10米。长方形,顶端残,四边为阴线刻忍冬图案,中间为楷书阴刻“虎踞龙蟠排上下”字样。 施粥会碑 现在城关高庙小学院内。石灰岩质。一石刻成。残高1.94米,宽0.72米,厚0.24米。圆首,碑首高0.60米,楷书“皇清”二字,浮雕二龙戏珠。碑文字迹不清。据《乾县新志》载,该碑立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州常翰撰。碑文概略为:“州东街药王庙,旧有施粥会,创始雍正间。置田四十余亩,给户佃种。每冬月以其租供施粥用,传之殆逾百年。转念征租非计,因售旧置田亩,并益以劝募,得钱六百串,发典按月一分起息,取子金以备粥资。岁岁举行,庶善事可久,而穷襜长沾实惠矣!” 药王庙新立路灯会 在城关高庙小学院内。石灰岩质。已残。残高1.24米,宽0.63米,厚0.25米。一石刻成,圆首,浮雕二龙戏珠,楷书“皇清”二字,字迹漫漶不清,依稀可辨为“药王庙新立路灯会碑记”。为清道光三年(1823)立。 殷铉墓志铭 系清代墓志,1987年春出土于本县梁村镇北堡子村北,现存乾陵博物馆。 李淡泉墓碑 现在灵源乡苏坊村,清乾隆年间墓碑,石灰岩质。长2米,宽0.80米,厚0.20米。碑身长方形,上、下两端各有一榫。背阴字迹清楚,竖刻,共6行(第一行草书,后五行为楷书)。全文如下: “乾隆岁次庚午冬十一月皇后五月,赐进士出身文林郎校河南开封府尉氏县知县淡泉李公神通,赐进士出身湖南等处提刑按察使、军功加二级年弟□八骥顿首拜题。” 王敏墓碑 现在周城乡南齐村东边路旁。清代墓碑。石灰岩质。高2.22米,宽0.71米,厚0.23米。身首一体,圆首圭额。浮雕二龙戏珠,碑额阴刻篆书“皇清”二字。碑面两边为线刻蔓草纹图案。碑文阴刻,书法隽美。碑身下有榫,座失。此碑为明永乐十五年(1417)举人、监察御史江南道王敏之十三、十四、十五代后人为其祖茔香火田而立。碑文记乾县临平镇东、西街、上座、王家沟、邵□、上巨等地五姓均系王敏后代。此碑为清道光九年(1929)所刻。 中华民国碑 建修雷公祠碑记 民国二年(1913),陆军第一师师长张云山立。文曰:“朘削众人以富贵其身者,问其人君子乎?小人乎?曰:‘小人也。’牺牲其身以保卫众人者,问其人君子乎?小人乎?必曰:‘君子也。’然则雷君恒焱之价值,可以定矣!俎豆之,馨香之,谁曰不宜。雷恒焱,字坤山,礼泉之提戈村人也。初肄业本省陆军小学,尝以汉族不振,动于辞色。上尤忌之,借事除名。游陇,复入陆军小学。升湖北第三中学,毕业回籍。清宣统三年,民军起义前,兵马都督张凤翙师长,督师西上。君仗策相从,任行营执事官,寻兼王子营副统。及北原屡挫,乾州被围,敌势方张。得黎副总统南北议和电令,派员与升允接洽。时甘军围攻杨洪镇、好畤村,连营数十里;旌旗遍野,烟焰蔽天,乾州危在旦夕。张凤翙集诸将,问谁可使者,众相顾莫应。坤山毅然请行曰:‘秦陇同胞,暴骨原野,实惟升允之故。甘民之感升允言而致死于我,亦由其不知共和真理之故。此行也,允能听我,所全民命多矣!允不听我,我宣布天下大势于众,使知利害,无为拥护帝业者所愚也。’张凤翙遂便宜委为奉命全权代表,为设饯于南门外,传各标营整队声炮以壮其行。坤山意气殊激昂,送行人亦破涕为欢,争浮大白,以箸击案而歌。有云:‘旌旗猎然阵云横,万马萧萧仗策行。’又云:‘自是河梁饯苏武,直当易水送荆卿。’盖伤其不返也。冬十二月二十五日事。次日,坤山即绕道至陆洪涛营。至之日,见升允执代表礼,长揖不拜,宣布电文及来意。允不欲其兵士闻其言,叱令速斩;坤山言笑自若,号于众曰:‘南北议和,天下一家,我两省兄弟,犹相残杀不已,何为也哉?夫天下大器,家不如官,此理甚明。君等忘其先人坟墓。□□□一家守,纵成其志,亦甚失计。况甘肃一省,万不足以敌全国,终归失败,愚可耻也。’甘军自是皆无斗志,遂有乾州之和。坤山临刑时,甘军执刀者促之跪,怒曰:‘岂有屈膝代表者耶?’遂立而死。时有朝邑大寨子魏人杰者,从赴甘营,同遇害。和议成后,并得其尸于乾州十八里铺眢井,已腐坏,不可收拾,故封井为墓。墓前立祠,即以魏人杰附祀于坤山之旁。其右为王君德卿,名士骥,咸阳马庄人。曾由本省陆军学校毕业,入第二中学堂。反正时,与同学保军装局守护毕,旋奉命倡办本县民团,咸民赖之,张凤翙出师过咸阳,君遂与俱西,任前路,改任侦探马队管带。腊月二十一日,甘军黎明攻乾州城北门,势甚猛,君带队赴之。军士劝君无轻近,君怒曰:‘城破军民将被残杀,我等军人,何得自爱其身。’顾军士曰:‘骥之不顾民而自全者,贱夫也。’遂奋勇直上,炮穿右股,仆,诸军士悉来扶护。君叱曰:‘城防事大,何顾我耶?不听者,吾必斩之。’诸军士感泣冲敌,城赖以安。次年正月初×日,礼泉失守,甘军直抵咸阳。时君在城省医院中,或误报曰:‘甘军破咸阳而大行残杀。’君闻之,哭失声,看护者屡诫之。君曰:‘咸阳失守,乾凤之大路已绝,甘军渡河,长安之大势可危,吾欲与敌决战于渭水之南,而伤不能愈’。后终夜呓语前敌指挥事尤甚。将曙,大呼‘冲锋!上!上!上!’而卒。后其家人舁葬于咸阳。当乾州战争时,升允得我军士及侦探,杀而投诸十八里铺井中数百人,其姓名概不可考,故以无名之英雄名之,祀于雷君位左;凡西路阵亡之诸将士之失姓名者,皆得藉以凭依。呜呼!志士不顾其身,惟环顾生民幸福,未得其苦,或倍于昔日,此可为流血君子痛哭者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