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武功即邰,几千年史无异说。郑尚坡遗址经科学发掘及《简报》发表后,学界一致认为先周氏族生息繁衍于邰,漆水下游一带是其发祥之地。郑尚坡遗址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具有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岸底遗址对先周文化的分期有着积极的意义。其遗址出土的大量遗物进一步丰富了先周文化的内涵,因此,将这两遗址单独列节。焦阳、小寨、北湾、金龙、任曲等遗址,经专家鉴定,与先周有明显的承继关系,且大都早于丰西遗址,故一并附于其后。 郑尚坡遗址位于武功镇东约500米漆水东岸塬上,塬下漆水自北向南流10公里汇入渭河,村北1公里处漠浴河自东北而来汇入漆水,村西南2公里处河由扶风西来,在浒西庄村东与漆水合流。此遗址北至尚家坡村,南到高庙村,南北约3000米,东西约500米。尚家坡村亦有古文化遗址,郑家坡遗址与其相连,故称“郑尚坡遗址”。 郑尚坡遗址 内发现先周时期的房基17座,灰坑15个,窖穴3个,陶窑2个。根据地层关系,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遗物主要有陶、石、骨器等多种。陶器有鬲、盆、罐、瓮、尊、簋、盂、豆、甗、甑、钵、杯、盘以及甑箅、陶纺轮、陶轮、陶拍等;石器有铲、斧、矛、凿、刀、镞、钻垫、石纺轮等;骨器有镞、铲、锥、匕、针、笄等。还发现铜镞、卜骨、陶人头像等遗物,根据地层关系和器物的形制,也分为早、中、晚三期。 郑尚坡遗址科学发掘获得的器物群,为探索先周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研究先周文化渊源和周族的起源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尤其是房屋、陶窖、窖穴等遗迹和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的发现,为研究先周时期的居住状况、生活方式、经济状态等提供了新的资料。从而充分证明,郑尚坡遗址的文化遗存是西周以前周族的早期文化,应属于先周文化。郑尚坡遗址于1981年2月文物普查时发现,同年10月至1983年8月,由宝鸡市考古队正式发掘。1984年《文物》杂志第7期该遗址《发掘简报》发表后,国内引起高度重视,著名学者纷至沓来实地考察,尹盛平先生以此次发掘所撰写的《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把先周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990年该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岸底村遗址 位于游凤乡岸底村北台地上,东至宝鸡峡干渠四支渠,西临漆水环绕,北与徐家崖村相望。遗址东、南、北三面皆为断崖,南北约500米,东西约320米,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三面断崖上文化层厚1~2.5米,夹杂有大量陶片。出土器物有石斧、石球。泥质红陶残片中有素面饰彩绘,可辨器形有尖底瓶等;夹沙红灰陶饰绳纹,可辨器形有鬲等;泥质灰陶饰绳纹、弦纹,可辨器形有盆沿、罐底等;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庙底沟二期文化类型,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8年经复查,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焦阳遗址 位于焦阳村至游凤乡政府公路南侧台地上,东至漆水西岸断崖,东西约200米,南北15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剖面距地表0.5米以上为文化层,厚约10~15厘米,内杂有泥质夹沙红陶,可辨器形有鬲等;泥质灰陶罐饰绳纹。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1年和1988年两次复查确定属早周文化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寨村遗址 位于苏坊乡小寨村北30米处,北至宝鸡峡干渠,西临漆水,东西100米,南北100米,面积1万平方米。遗址中有一断崖暴露,灰层及包含物有泥质红陶饰绳纹、网纹,可见器形有钵沿、缸沿等;夹沙灰陶器残片,可辨器形有鬲足、罐底等。1981年文物普查时登记,后注销。1988年经复查确定为商周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湾遗址 位于游凤乡北湾村漆水东岸台地上,东高西低呈缓坡状地形,南北280米,东西100米,面积2.8万平方米。西边断崖上可见少量灰层,夹杂物甚少,仅看到少量夹沙灰陶残片、泥质灰陶残片及成形器物石铲等。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判断为周代文化遗存,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龙村遗址 金龙村南、北、西三面被漆水环绕,遗址北高南低,东西约150米,南北约2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有文化层暴露,一般较薄而长,残留物较少,凡所见以先周器物残片为主。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据遗物判断其上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历经周代,下限延续到秦汉时期,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任曲(渠)遗址 位于苏坊乡任曲村北原,东西140米,南北100米。遗址东西面断崖上可见有灰坑暴露,距地表深约2米,灰层较厚,有夹沙红陶、灰陶,饰细绳纹,可辨器形有罐、鬲、鼎、瓿;细泥灰陶饰瓦纹、弦纹,可辨器形有豆、簋、石器等。据遗物判断为新石器龙山文化和周、汉文化遗址,198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