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武功古建筑多以砖木结构,历经千百年风雨,其幸存者本已寥寥,加上人为破坏,至今尚存甚少。建国后,官民同倡,对一些重要古建筑或做抢救性修复,或在原址上依旧貌重建。 第一节 祠祀类 城隍庙 位于本县武功镇东街,建于宋、元年间。明成化元年至二十三年(1465~1487)、明正德元年至十六年(1506~1521)、万历四十一年(1613)曾三次重修,具有明代建筑风格。时有“正殿五楹,献庭如之,后殿五楹,山门楼三间,大门三间,前高房内东西两旁庙各五间”。清乾隆元年至六十年(1736~1795)再次修葺,从外向内布局依次是:牌坊(碑楼式)、山门、戏楼,戏楼两旁为钟鼓楼,东西两陪殿各5间。 50年代,城隍庙曾作粮仓,任加拆改,破坏较大。1979年移交文物管理部门时仅存正殿、寝殿,墙裂脊摧,屋瓦翻卷,残朽不堪。1983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由宝鸡市、陕西省文物主管部门分别拨专款,按照“修旧依旧”的原则,将正、寝两殿修复。群众自发集资捐款建起山门,施以彩绘,设一对石狮分蹲大门两侧。城隍庙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稼台 位于本县武功镇东门外漆水之滨,相传为后稷向人们宣讲稼穑百谷之道的场所。原为一矩形土心砖砌平台,下大上小,呈覆斗状,中有洞门,为来往车马行人必经之路。洞门东口上有宽约1米、长约2米的石刻,其文日:“教稼名区”。上款为“道光五年(1825)正月重修”,下款“知武功县事邓兆桐立”,西口上为“教稼台”。此台代有修葺,清雍正元年(1723)知县杭云龙、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邓兆桐、民国25年(1936)县长钱范宇曾三次重修。1970年,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破坏,教稼台已荡然无存。1987年,耆宿发起倡议,士、农、工、商,尤其中央、省属杨陵农业科研单位踊跃筹资4万余元,于1988年秋施工,次年春主体落成。教稼台重立于旧址,形体依旧,仍呈覆斗形,高12米,周长24米,台周围确定了保护范围,占有面积2500余平方米。遂立标识,设门楣,建起砖围墙,198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白祠 位于武功镇凤岗之巅,建于汉永平八年(65)。明洪武九年(1376)春,都督耿忠“别自为太白祠”,并树碑立石。太白祠代有整修,随圮随葺,祭祀不辍,香火不绝。建国后,先作公用场所,后被拆除。1991年民间自发捐资,于原址重建。 康海祠 位于武功镇大十字东。明嘉靖十九年(1540),对山殁时,明世宗专旨捐赐修建。今虽残破,迹犹存。 第二节 释家类 报本寺、报本寺塔 位于今武功镇武塔村,塔在寺内。据《长安志》记载,报本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据发现塔下地宫所藏文物考证,报本寺塔建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六月以前。报本寺是以唐高祖李渊故宅改建而来,由释家住持、掌管。寺内建浮屠(即寺塔),因寺名“报本”,故取名“报本寺塔”。 报本寺塔为楼阁式砖塔,七级八面,面阔4.7米,基地面积50余平方米,高39.66米,第一层高十米余,往上各层的阔面与高度逐级递减。每层上檐呈叠梁式,柱额上置砖雕转角,衬间排列斗拱。每层设三门,圆形券式洞门,真假相间,变化有序,塔身中空,施旋木梯可登临远眺。塔势雄伟,高耸云空。每逢春季,总会飞来一群胡燕嬉戏于塔顶周围,视为奇观,人称“胡燕朝塔”。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华县发生大地震波及本县,报本寺塔被震裂缝宽一尺有余、长数尺,后复原如初,人皆愕然,不知其由。198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0年代初,报本寺塔稍有倾斜,后因连年阴雨,塔顶偏离塔心2.78米。1987年5月24日,在清理塔基时,发现塔下有地宫。地宫全用砖砌,直壁穹隆顶,平面呈长方形,距地面6.8米。地宫内共出土文物100余件,主要有石雕彩绘须弥莲花座、金棺、银槨、盝顶银函、金双鸾五瓣银碗、汉白玉彩绘石槨、豹斑玉筒、白瓷净水瓶、葫芦形琉璃瓶、竹节瓷瓶、八棱形瓶、舍利子(41枚共重26.7克)、银方盒(重394.5克)、一对银镯(64克)、六块水晶石、十一面铜镜和数十枚铜钱等。地宫出土文物包括金、银、玉、铜、石、丝绸六大类,其中金棺、银槨、豹斑玉筒、舍利子等,在国内出土文物中比较罕见。 地宫文物出土,轰动国内外。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文化部部长助理高运甲、陕西省省长侯宗宾、省委副书记牟玲生等,专程来武功视察,并作指示,国家和省、市拨专款依照原样重修。 白兔寺 位于本县观音堂中学院内,因李淳风之母墓而建(一说、唐太宗狩猎追玉兔至此,倏然不见而起)。至1958年庙宇尚存,有两殿一戏楼,即关公殿建筑在砖砌的台阶上,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后殿建筑在一米多高的砖砌台阶上,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昂三踩,砖木结构,为硬山顶;戏楼建筑在约1.5米高的砖砌台阶上,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单昂三踩斗拱,前檐宽而后檐窄。70年代中被毁,80年代后由民间自发依旧复修于旧址。 广元寺 位于大庄村东、北韩家村南,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年至二十九年(713~741)。民间传:五代末赵匡胤曾夜宿于此,恰逢适时好雨,民困遂解。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敕赐“显灵宫”,民间习称雸湟殿。此后寺一分为二,广元寺、雸湟殿两庙(相距里许)并存。广元寺供奉关羽,甘湟殿供祀大、二、三太白、送子娘娘及关羽,因曾作塾舍,山门楼上又供奉魁星神像。民国10年(1921),杨虎城、于右任驻本县拨洋3000元,以此庙开办私立新民高等小学,校牌由于右任手书。广元寺于70年代初由北韩家拆回村内,80年代释家信徒组织重修,后殿建于1984年。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