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重修报本寺塔碑记 明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立石,张汲撰书。汲,选贡生,休宁县(今安徽黄山南)丞。境内庙学祠宇,漆渭桥梁“多汲倡修”捐金,此碑为其义举之一。碑长60厘米,宽50厘米,厚20厘米,20行,行30字。寺塔存碑,以此最早。 重修鸿禧观碑记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寺内住持王洞明修葺,其徒卢明续成于四十二年(1563)立碑,张镈撰书,今文存碑亡。镈,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 重修城隍庙碑 武功城隍庙建于宋元时期,明代修葺三次。此碑原记为明万历三十年(1602),知县李舒芳倡邑人重修,张汲撰书。 重修城隍庙碑记 明万历癸丑(1613),张汲捐金倡修并撰书。 张横渠祠碑 明弘治八年(1495),知县宋学通创建绿野书院,年底工成。绿野亭本为张载讲学处,因又于原处建张子祠及八卦亭。十年(1497)十月,学通立石,邀吴文定(时为礼部尚书)撰文。吴氏名宽,字原博,长州(今苏州市)人。 重修葆真庵碑记 有碑三通:(1)清嘉庆戊辰十三年(1808),知县张树勋倡修立石,党行义撰书。碑高170厘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书13行,行58字,碑今在华山小学张横渠祠前。党行义,本县南庄(今属杨陵区)人,清嘉庆元年(1796)进士,山丹教谕;(2)碑高170厘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9行,行34字,郭怀珍撰书,碑在张横渠祠;(3)碑高170厘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12行,行34字,党俊哲撰书,此碑亦在张横渠祠。 跋(唐太宗庆善宫诗)后 明洪武十年(1377)正月十九日,都督耿忠书于赵茂曾所立(太宗祠碑)碑阴,至今文存。茂曾,河南洛阳人。 重修白衣菩萨庙碑记 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立,碑高80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8行,行45字,马浚六撰书,碑在武功镇聂村。 重修望仙宫碑记 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立,雷际泰撰书,碑高160厘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碑文有望仙宫“不知肇造于何时”,“与周至楼观台为上下院”。碑在薛固乡烧台庵(今薛固中学)。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赞碑 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游师雄建“唐太宗庙”时所立,像、赞皆仿昭陵,正面为功臣,背面为太宗之《赞》。建国初尚存五像,以后碑佚。 显灵宫碑 高130厘米,宽60厘米,厚18厘米,楷书10行,行28字,无撰书人,末署乾隆五年庚申(1740)。碑载宋太祖夜宿而雸霖普降,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敕赐“显灵宫”(俗称雸湟殿)。碑旧在关帝殿前,今存雸湟殿小学。 重修显灵宫碑记 清同治十年(1871)立石,阎应台撰书,碑今存雸湟殿小学。 重修石佛寺碑记 清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重修而立,朱晟撰书。碑高260厘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楷书8行,行62字。朱晟,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本县人。碑佚。 重修镜照寺碑记 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立石,刘系唐撰书,碑存武功镇聂村。 重修太白、关帝、药王庙碑记 清咸丰八年(1858),合诸神于一庙立石以记。碑高100厘米,宽75厘米,厚15厘米,15行,行36字,无撰书人,今在武功镇凉马村庙内。 财神、药王洞阁重修碑记(碣) 清嘉庆十七年(1812)立石,高、宽各80厘米,厚20厘米,10行,行28字,张溶撰书,原在武功镇东坡上,今存县文管会。 药王、财神祠记 合药王、财神于一祠之记(方碣)。祠、碣均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九月,由商号、生员等捐银建成,碣刻商号近百家,无撰书人,今存县文管会。 重修白兔寺碑 白兔寺俗称观音堂,唐李淳凤葬母之所,撰书人不详,碑在今观音堂乡政府驻地公路道班处。 觉本佛堂形势碣 为一方碣,撰书人不详,镶嵌于武功镇聂村庙山门墙上。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