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魏造像碑 碑为砂石雕刻。残长56厘米,厚9.5厘米,碑首为圭形,下部缺失,龛内雕像已破坏;龛外顶刻头戴花冠,身着条纹仙衣,下着条纹重裳衣裙2飞天,飞天手持飘扬佩带。飞天上有一旋形圆圈,可能象征太阳。龛两旁似雕有对称升龙。背面为层台式小龛,每龛内雕坐佛1尊,着条纹衣,两手袖于腹部,跏趺坐。1979年出土于汉甘泉宫遗址。 唐金川湾石窟 位于石桥乡金川湾村西,冶峪河南岸石崖中。窟口向北,窟外石崖剥蚀较甚。内平面略呈方形、平顶,地面土石坑洼不平,现高7.5米,深5米,宽9米。窟内后壁有半圆雕坐佛1尊。“文化大革命”中,佛像头部被打碎,座子局部被打成块状。残像连座高4.3米,胸宽2.5米,座长3.2米,宽2米。大佛有背光,涂朱色,宽3.4米,高4.8米,舟形。圆形头光上浮雕7尊跏趺坐佛像,坐於仰莲上,高54厘米,今残存6佛。窟内东西两壁刻满经文,正书。经文刻在易风化的沉积细砂壁上,部分一触即毁。西壁经文分上下7段,每段高84厘米,从内向外直达断裂的洞口,有200余行,每行33字,计6600余字,西壁刻经计约45000字。可见的有:《七阶佛名经》1卷,《佛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1卷,《如来示教胜军王经》1卷,《妙法莲华经》1~5卷,2~5卷字多残缺。东壁刻文形式与西壁略同,上下分为七段,每段210余行,每行31字或42字,约50000余字。有:《明诸经中对根时深发菩提心法》1卷,信行禅师撰;《明诸大乘修多罗内世间出世间两阶人发菩提心同巽法》1卷,信行禅师撰;《佛说大方广十轮经序品》第一、二、三、四、五……。两壁刻经共约9万余字,估计原来刻文在10万字以上。以东壁三阶教经文最珍贵。 佛像西侧背光沿上和西壁正中,有宋人题记2处,均为楷书。背光沿上题记两行:“济南王致尧河南刘伯雨大梁赵重道同游大观戊子三月二十七日”26字,西壁题记刻在经文上:“郡丞吕致口邑簿刘泽口政和甲午十月二十七日同遊”4行22字,字径4厘米。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释迦牟尼佛像 像为白石,通高46厘米,肩宽12.5厘米。螺髻,身着袈裟,右手残缺,左手握衣,两腿盘坐仰复莲上,右脚心向上。正面衣下垂。仰复莲下为方形,每面刻一门。正面浮雕两夜叉,中间雕博山炉,两旁雕蹲狮相向。1981年出土于铁王乡大圪垯村东沟。存县文化馆。 李敬周造像 刻于后唐清泰三年(936)九月。石像通高93厘米,肩宽33厘米。身披僧衣,头戴兜风,兜风顶为星光四射形,带结脑后下垂于背,两手作吉祥印,跏趺坐于宽50厘米,高21.5厘米长方体座上。座正面阴刻13行,行4至11字题记,文有剥蚀。1986年夏季出土于固贤乡丁村河。存县文化馆。 宋菩萨像 石像为砂石雕刻。通高35.5厘米,肩宽7厘米,残为两段。立于仰复莲方座上,高肉髻,跣足,有舟形背光,背光后为弧形。右手捧钵,钵内盛果品;左手托在右手下,两臂上下各雕一环,两肩披带下垂绕于腿前。同时出土的有宋代陶砚、陶豆。1982年7月出土于城关镇枣坪村西山坡。存县文化馆。 明黄花山石窟 位于十里塬乡黄花山村西,姜嫄河东岸。西向。南北长300余米,最高处50余米。北端石崖中涌出一泉,相传早年泉水如筛,盘漩而下,俗名“筛子洞”。石崖现存方形或略圆形洞窟16孔。第6窟居石崖中部,方口,平顶,高2.65米,宽3.7米,深3.3米。窟内左右石壁下有石台阶,存圆雕罗汉坐像12尊,左右各6尊,头均残缺。石窟内出土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铸铁钟1件,存县文化馆。此窟于1983年调查发现。 石造像另有北魏千佛碑、屋形造像碑、北周造像碑。隋邵卯造像碑,魏道口等造像碑、明阿弥陀佛像、布袋和尚像等。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