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新石器时期 黄堡镇遗址 位于城区黄堡镇东南500米处。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100米。东部断崖裸露较薄的文化堆积层及灰坑,内含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器物。1957年发现,属仰韶文化。 吕家崖遗址 位于黄堡镇吕家崖村西南二阶台地上。南北长700米,东西宽400米。1974年,市群众艺术馆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出土有石器、陶器和少量的蚌壳、鹿角。其中人面植物纹彩绘葫芦瓶,为关中其他仰韶文化遗址所少见,系一级文物。此遗址属仰韶文化,但有大量龙山文化遗存。 李家沟遗址 位于黄堡镇李家沟村西漆水东岸二阶台地上。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300米,冲沟将遗址分割为南北两部分。1976年冬至次年春,由省半坡博物馆发掘,共开方15个,面积530平方米。清理出住屋遗迹15座,灶坑27座,窑穴10个,瓮棺墓葬26座,土坑葬3座,并出土部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从发掘情况和出土文物分析,该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第二期属庙底沟类型,第三期当属半坡晚期文化。发掘后,该遗址被铁一局修建水泥厂时占用。 猫娃窑遗址 位于郊区肖家堡乡猫娃窑村东500米处台地上,面积5000平方米。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地表遗存丰富,西侧断崖可见灰坑及1—2米厚的文化堆积层,内有大量红陶片、灰陶片,并有砂岩磨制的石器,属仰韶文化。 塔坡遗址 位于耀县城北塔坡的黄土原切割面下,地形呈斜坡状。东西450米,南北600米。灰坑暴露明显,文化层较厚,有大量陶片,并有石斧、骨针、鹿角等器物。陶片有红、灰色两种,属仰韶文化类型。 石柱原村遗址 位于耀县石柱乡石柱原村西的二阶台地上。西邻沟西沟,南至青龙沟。东西1500米,南北2000米。遗址地表散见陶片丰富,边沿土坎可见断面较长,有1—2米厚的文化层及袋状灰坑。经1988年文物普查认定,遗址面积大,内涵丰富,群聚周期长,属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庙底沟、龙山文化,并有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 蔡岭遗址 位于耀县瑶曲镇蔡岭村,三面环河。灰土层松软,深约2米。出土有红陶、灰陶、夹砂红陶;还有鹿角及多种动物骨骼,属龙山文化。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 榆舍遗址 位于宜君县五里镇榆舍村北的山坡上。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地面陶片随手可拾。断崖上暴露多处灰层、灰坑,内以夹砂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遗存文物有陶器、石器等;还有煤精磨制的装饰品煤环,属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 (二)商周秦汉时期 北村遗址 位于耀县演池乡北村东面。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500米。分布有仰韶、龙山、商代等各个时期的遗存,尤以商代遗存为多。1984年9—12月,北京大学考古系、省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274平方米,清理出商代墓葬3座,灰坑22个,陶窑1座,龙山灰坑2处。出土物以陶器为主,还有较多的石器和卜骨。 南坡遗址 位于郊区红土镇南坡村西北约百米处。北邻惠家沟,南依橡树灵沟。东西200米,南北500米。北面断崖可见双层白灰居住面5处,长2—2.6米不等,厚0.5米;下有草拌泥,并有灰坑10余处。文化堆积层厚1—2米,内涵陶片、烧结土块等,地表遗物丰富,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鹿角、兽骨。1987年12月文物普查时,认定为商周遗址。 古庄斜遗址 位于宜君县城关镇古庄斜村台地上。三面临沟,西依山梁,东西200米,南北400米。断崖文化层明显,地表遗物较多。陶器有泥质灰陶、夹砂红陶、灰陶,并发现石斧、石锛、骨笄等。属于商周遗址。 河东遗址 位于郊区印台乡河东村,西距漆水约百米。文物遗存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及骨锥、骨饰品,并出土石铲1具,通体磨光。属于周代遗址。 前河村遗址 位于宜君县棋盘乡前河村,西依山,东临河,东西300米,南北800米。遗址地表可见大量陶片、板瓦、筒瓦片等。还发现铁器残片若干及灰坑、木炭等遗迹。属汉代遗址。 姚新城遗址 位于耀县楼村乡姚新城村南百米处的环形台地上,北沿为一汉墓葬。东西3500米,南北1000米。地表有大量泥质灰陶、筒瓦、板瓦残片,田坎断面有灰坑。1988年5月文物普查时,认定为汉代遗址。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