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二节 古建筑 西岳庙 西岳华山神庙,简称“西岳庙”,又叫“华岳庙”,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大型庙宇建筑。俗称“大庙”或“皇庙”。其前身是西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在华山脚下黄甫峪口修建的集灵宫。据《汉书·地理志》载: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决定迁建,东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动工搬迁。《古今图书集成》引述: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初迁集灵宫于岳镇官道之北后就改称“西岳庙”。据旧(明·清)《华阴县志》记述: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兴光元年(454)完成整个集灵宫的搬迁,改称西岳庙后历代均有修葺。该庙迄今已有1500—2100多年的历史。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天记》中说:“华山太极总仙之天,即少嗥为白帝,治西岳。”传说天神之中,最高贵者为太乙,有五帝辅佐,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配以木、火、金、水、土五德,由苍、赤、白、黑、黄五色为帝。东方有苍帝,名灵威仰;南方有赤帝,名赤票怒;西方有白帝,名白招拒;北方有黑帝,名汁光纪;中央有黄帝,名含枢纽。五帝管辖五岳,古帝太嗥管东岳泰山;炎帝管南岳衡山;少嗥管西岳华山;颛顼管北岳恒山;黄帝管中岳嵩山。并以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五位神仙辅佐五帝。华山属西方,归白帝管辖。以金德王也称金天氏少嗥为帝,由蓐收为神辅佐。作为西岳华山神庙自然敬奉的是少嗥和蓐收,因此庙内有“少嗥之都”和“蓐收之府”两个石牌坊。 西岳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座规模壮丽、庄严肃穆的宫殿楼阁式古建筑群。其布局为座北向南长方形重城式大庙。四周城墙为明朝所修筑,高10米,厚7米,里外双砖包砌,墙内夯土夹杂石、砖混填,异常坚固,宏伟。周长1825米,基本保存完好。庙址南北长525米。东西宽225米,占地面积118125平方米,折合186亩地,为五岳各庙中之最大庙宇。 西岳庙为重城式建筑群。重城为“曰”字形,分南北两院。南城是主城附加的瓮城,实为午门外一个南门内的前院落。在南门(即灏灵门或连三门)外尚有一组很讲究的附属建筑。计有九龙装饰的宽30米、厚2米、高6米的琉璃影壁一座,高约5丈5尺的通天铸铁旗杆一对,周围筑有玉砌石雕花岗岩栏杆环绕。离影壁北14米处是灏灵门,单檐歇山翘角琉璃瓦大屋顶建筑。与灏灵门平行有东角门和西角门,为常人出入。在东西角门的外侧东西城墙对应处,各有一座木雕牌楼,是过往庙门的下马界牌。在东西角门的内侧竖有下马石碑一对,碑上用汉、满、回三种文字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恭正书法。 灏灵门口有造型优美的大石狮子一对,中门道上额刻有“脩西岳庙”青石匾额一方。进入灏灵门才到“曰”字形庙宇的南城内,此院中原有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的钟楼和鼓楼,还有东西两侧廊房和青石狮子一对,现无存。 过瓮城,入午门,进入西岳庙内。 午门由5个大门洞组成,古砖条石结构。门洞宽4米、高5.25米、深21米,白条石奠基,在石砌砖卷的午门之上建有面宽7间、进深3间的“五凤楼”,系明代砖木结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两端有陪楼,其间穿廊相通,均系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小阁楼。陪楼两侧有条石筑成的马道,用以登城。五凤楼是西岳庙主城的南大门,其两侧有城角楼与之相对,整个南城墙之上布满楼阁宫阙建筑,非常宏伟壮观。 西岳庙内的主城区南北长498米,城内从南到北依次相连有3个院落,形若“目”字,正殿之后有寝宫,宫后为御花园,中轴线为通道,也称“御道”,组成城中之城。 经午门进入庙内第一个院落。这个院落南起午门,北至棂星门,相距45米。院中原来碑石林立,现仅存五岳石残碑一座。此碑系唐朝天下第一碑。此碑西北有棵柏树,相传西周昭王二十三年(约前1000)紫气东来的老子骑着青牛,路过莲衢(今华岳镇)曾在此树上拴过他骑的青牛,故得名“青牛树”。此院东西两侧过廊以及历代祭祀华山之神的石碑,今已无存,所存者仅有棂星门东侧宋修西岳金天王庙碑和棂星门外的一对身高1.26米,敲之有声的青石狮子。 棂星门是由砖木石筑成的一座7开间过街牌楼式样的大门楼建筑。其中3间为高大的门楼,而突出中间门楼最高。每间又隔一砖砌硬山夹壁屋作耳房,共4间。整个棂星门的外观如同一座雄伟壮丽的七楼八柱型牌楼,十分豪华稳固。它的单檐歇山顶被12根粗大的石柱高高托起,构成“山”字形建筑图案。楼顶为黄色琉璃瓦,与耳房夹壁屋顶的漆灰色瓦对比鲜明。其门斗拱部分在高度空间上占很大比例。它于明朝建造,清代曾重修和改建。东边一门的斗口尺寸较大,且平身科斗拱,攒距1.125米,为十一踩五下昂,上用重拱身刻卷草花纹,上面不用散斗。而正中最高的一间门楼,前檐斗拱重叠,昂嘴密布,拱身及拱头雕刻繁华。横向拱全是连续枋子的形式,每层枋子出挑下昂。平身科横排十七列昂,同样是十一踩五下昂。精巧处是在较长的拱头昂首上雕刻出张口露齿的9条龙头,7条正出,两条斜出,以显示庙宇等级之高。因而,人们俗称棂星门为西岳庙的“九龙口”。 过棂星门便到中院,即庙中第二个院落。这个院落最大,南起棂星门,北到金城门相距119米。中心有一石牌坊,东西各有3座碑楼和高大石碑。碑楼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东为冥王殿,中有“五殿阎君”、“七十二司”神位;西为靈官殿,中有“托塔天王”、“赤发灵官”诸神像,象征东冥西天的神话传说。冥王殿后有东道院,内有三圣母庙,相传神话故事《宝莲灯》中之刘玺哭庙情节发生于此。靈官殿后有西道院,内有天王庙,李靖投书西岳庙的传说产生于此。东侧碑楼间还有两狼碑一通,西侧偏南有“挂甲树”一棵。传说唐时修庙派尉迟敬德监工,此树因尉迟恭曾把他的甲盔在此树上挂过而得名。冥王殿内立有北周西岳华山神庙之碑一通。此院中心的石碑坊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是庙内现存3座石碑坊中的佼佼者。用圆雕、透雕、浮雕、线雕等技艺美术精雕细刻而成。牌坊共3层,顶部为雄狮托宝瓶,下蹲两条龙头圆雕,房脊雕有旋花蔓草,四周垂脊为圆雕行龙。坊角有“仙人团坐”,每层屋檐的正面都有斗拱衬托,最上层的屋檐下有双龙环抱上书“敕建”的石额一方,背面有三皇浮雕像。中间横额上下排列雕镌着“尊严峻極”,“天威咫尺”8个金色大字,笔法苍劲端庄。在坊、柱头上,分别有“八仙祝寿”,“加官进禄”,“仙童捧桃”等图像浮雕,其背部与拱柱之间用阴阳铆榫相接,可装可卸。4根大石柱稳固地插入在4个巨大的莲花须弥座上。整座牌坊全都是取意深刻的石雕艺术。其南面还雕有“二龙戏珠”、“双凤朝阳”、“鲤鱼跃龙门”、“抱柱石鼓”、“少狮太狮嬉戏”、“龙凤牡丹”、“猛虎行地”等浮雕、线雕;其北面相对部位又有“帝王宫庭行乐图”、“麒麟观狮”、“龙凤呈祥”、“狮子滚绣球”等雕像图案,中间的两个石柱上刻有两对恭笔正楷的对联,面南的一联是:“普四方利物之恩康疆福寿;耀七氣素真之表正直聪明。”其意是说由于华山之神的保佑,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面北的一联为“职方纪豫州控楚連秦拱冀;月令司秋序生春长夏藏冬。”说的是华山之神佑护的职事范围,东起河南,南起湖北,西至陕西,北达河北;庄稼生长的秩序为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在4根顶坊石柱的下部南北两面均有抱柱鼓石,每个鼓石上都雕满牡丹和龙、狮图案。鼓石柱上有太狮少狮,上下嬉戏,形象逼真。整个石牌坊结构灵巧,意义博深,栩栩如生,天衣无缝。此院北边的金城门左右两侧除一对大型石狮外,尚存18通石碑,其中有汉太尉杨震的“关西夫子碑”,“汉定远侯班仲升先生神位碑”,唐玄宗孝娣碑和宋庆历年间的两个八面柱形石经幢。 金城门(金天门)是一座面阔5间,进深两间,六橼屋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带回廊的殿堂式建筑,其名取“关中之固,金城千里”之意。门前有碑楼两座,林木成荫,风景清幽,门后更有石桥、泮池,别有风味,经明、清屡次重修,仍保留着明代建筑的风格。屋面形式、内外用柱,中柱随举势直通到顶,中柱前后分用三檩袱,双步,半步梁承托屋面。梁与梁之间只用檩、垫、枋系列承托橼子。歇山运用扒梁与抹角梁结合的方法,而收山为一步架,紧贴平步金梁。斗拱,明、次、稍向、柱头科、平身科和角科的做法均不相同。从大体上看,每间平身科都是一架,但每架的大斗个数不同。明间三枚坐斗,最上一层出翘七条,甚为少见。基用两枚以上坐半,则每枚间距离为一爪拱长,形成两朵斗拱合并为一个正体。柱头科则是标准的五彩重翘斗拱,梁头伸出部分上下刻有卷头和蚂蚱头式样。角科也用三枚坐斗,最中一个只开“米”字槽,而两侧只开“十”字槽。这说明,金城门明代建筑,清代早期修复补造。 过了金城门便进入庙内第三个院落,此院南起金天门,北至灏灵殿,相距43米。金城门北的金水桥,系明代建筑,原有三拱桥梁,现存中间一拱,原桥下为玉带河,现为东西长方形水池。桥用花岗岩白麻石砌成,有石狮栏杆和青石雕花桥档板。桥北面有青石蹲狮、栏杆十个分立桥两侧,每侧5蹲,形象各异,狮体膘壮雄浑,桥南有石马一对。灏灵殿前本有两个琉璃盖顶,构造玲珑,彩绘装饰的八角亭;两个重檐翘角歇山顶琉璃瓦大碑楼。殿前东侧排列着大小15个石碑,与西侧的11通石碑相对。西侧还有汉圆雕石人一尊,系1981年在庙院内御书房滴水下挖地基时发现。 灏灵殿(亦称“正殿”或“大殿”)位于庙内中央,是西岳庙的主体建筑。是一座面宽9间,进深5间,东西阔42.5米,南北长27.5米,建筑面积达1168.75平方米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雄伟大殿。有68根合抱粗的高大柱子,上托九栋直径达一米多的大扶梁和13根大檩。据大殿内7架梁上记载,清同治年间(1862—1874)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主持重修此殿。整个大殿坐落在一个“凸”字形的条石砌基筑成的须弥式月台上,月台前铺设有一块精雕细刻的大型二龙嬉珠御道踏垛,是专门为帝王进殿祭祀华山之神而设的“御踏”。在须弥式月台座四周竖有石雕栏杆围护,愈显得这座殿堂雄伟壮丽。大殿中间门楣上悬有“灏灵殿”的金色匾额。殿内原有高大石碑一座,上书“西岳华山之神”六个大字,为清朝兵部尚书左宗棠所书。还悬挂有慈禧太后御书“仙掌凌云”,光绪皇帝御书“金天昭瑞”和同治皇帝御书“瑞凝仙掌”等3块龙纹图案金字匾额。相传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9月,两宫回銮途经华阴时,由随驾新科状元陆润庠代笔书写。殿前御踏左右竖有太华全图碑和敕建西岳庙全图碑。太华全图碑为清康熙时三秦观察使河东贾铉可斋并识,碑石光洁,雕刻精细,将华山诸景尽收图中,并以文字标明。敕建西岳庙全图碑将西岳庙的整个布局,殿堂楼阁的名称、形式、开间大小以及门窗斗拱等均详尽刻入图中。灏灵殿是我国历代帝王祭祀西岳华山之神的正殿。回廊环绕,飞檐高耸,斗拱密布,雄伟高大。从颜色上讲:黄瓦红墙、金碧辉煌;从间数上谈:面宽9间、进深5间,取“九五之尊”之意,有相当北京故宫太和殿的等级地位;从结构上看:加上廊步,共是9间13檩,单檐歇山顶、造廊柱、金柱和内槽柱,均随举势升高。廊步一檩,外槽各两檩,内槽6檩,7架梁下有平棋天花,上绘仙鹤太极图。因用平棋,而以上部梁架均用草架形势,少有砍齿。7架梁是直径近1米的圆木,其上三架五架都是圆木,只是相应缩小了尺寸。各架梁间均用驼峰相支,而每层驼峰式样又皆不相同。平梁上除用驼峰外,还用爪柱,其上再置大斗承托之丁头抹华棋。为了观赏,平棋以下之双步木梁用直梁,画有彩绘。多为“二龙嬉珠”、“双凤朝阳”和云龙异兽、牡丹莲花,正殿只是外圈廊步用斗拱,全部用昂的形式出挑,但尺寸变小,它的平身科、柱头科及角科的基本做法也与金城门相似,其柱头科用七踩三下昂内转三翘的形式。平身科侧面均用一朵,即大斗一口,也用七踩三下如意式。正面7间,明间用大斗五枚,次间都是三枚,只廊步为一枚。灏灵殿为明朝建造,清代几次重修缩小了尺寸,整个建筑宏伟,保存完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