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覆盘盖铜鼎 覆盘盖铜鼎系1980年小河北古墓群出土。覆盘形盖,盖顶竖三半环形纽,纽上有一菌状突起。敛口,圜底,腹呈扁球形,中腰有凸弦纹一周。马蹄形三足,附耳略向外侈,盖与腹子母口套合。通高18.4厘米,口径15.3厘米,重2450克。鼎为古代炊食器。此器为汉代遗物。 二、单鱼纹铜釜 单鱼纹铜釜系1980年黄坡岭古墓群出土。侈口,敛颈,鼓腹,平底。口沿竖有对称的环索状耳,底有四乳钉形足。釜内底部有一鱼纹。高13.7厘米、口径16.5厘米,腹径16.4厘米。此器为汉代遗物。 三、辫索耳铜鍪 辫索耳铜鍪系1974年下菜湾出土。圜底,深腹,平沿外敞,颈由细变粗,颈部附一辫索状耳,耳体呈扁形,表面有三道辫索。高约11厘米、口径9厘米、腹大径13厘米。鍪为古代炊煮器。此器为战国巴蜀文化遗物。 四、铜蒜头壶 铜蒜头壶系1977年小河北古墓群出土。小口,长颈,圆鼓腹,圈足。整个器形呈蒜头形,口沿下外鼓呈六瓣形。高36厘米、口径2.4厘米、腹径24.4厘米、底径12.5厘米。壶为古代酒器。此器为汉代遗物。 五、“旬阳重七斤”铜壶 “旬阳重七斤”铜壶系1984年5月渡口古墓群出土。圆口,高领,鼓腹,圈足。腹侧有二铺首衔环,颈饰蕉叶纹,腹部与圈足有六道宽弦纹,弦纹之间饰蟠虺纹带。通高24.4厘米、口径8.3厘米、腹围52.5厘米。近口沿刻有篆书“旬阳重七斤”铭文。铭文竖书二行,首行三字,第二行二字,字迹清晰。此壶重1750克。依自铭所示,每斤合250克。此器为西汉中期遗物。此物虽系酒器,因其有示重铭文,故亦可作参考衡器。 六、铜提梁卣 铜提梁卣系1982年5月5日党家坝出土。敛口,圆鼓腹,圜底,有提梁和盖,盖面微鼓,顶部竖环形纽三,纽上各有一小圆环。盖下部紧贴壶颈至肩,壶底有兽腿形足三。腹上部有对称环耳。卣高17.5厘米、口径7.6厘米、腹径15.7厘米、足高4.2厘米、提梁通高21厘米。卣为古代盛酒器。此器为汉代遗物。 七、覆斗盖铜钫 覆斗盖铜钫系1978年黄坡岭古墓群出土。覆斗形盖,上附四钩状环纽,两侧有对称铺首衔环,素面。此器钫身较宽,方圈足亦较大,形成座器。通高44厘米、腹宽22厘米、方圈足宽13.4厘米。钫为古代盛酒器。又名方壶。此器为汉代遗物。 八、箕形铜勺 箕形铜勺系1986年3月在甘溪砖厂出土。其形似箕,底部平展,勺头略呈弧形,方把方銎。通长16.5厘米、宽10.9厘米、柄长7.8厘米。勺为古代取酒器。此器出于汉墓,为楚文化遗物。 九、楚式铜剑 楚式铜剑系1985年7月1日佑圣宫一号战国楚墓出土。剑首呈喇叭形,茎中空,作圆柱形,上有二周凸起的圆箍。宽格,中内凹,无纹饰。中脊起棱,断面呈菱形。锋刃锐利,呈青白色。长47.7厘米、宽4.1厘米、中脊厚0.8厘米。剑为古代短兵。此器为战国中期遗物。 十、鸟纹铜戈 鸟纹铜戈系1985年7月1日佑圣宫一号战国楚墓出土。援长而厚,中脊有棱。阑侧有三穿,内长而平直。援与阑角间成弧形,下出齿。近阑处两面刻有涡纹,涡纹中央有一小圆圈,绕小圆圈饰细弦纹二周、连珠纹四周。内中有长方形穿,内两面沿边有单线勾边,并有鸟纹及蚕纹(蛇纹?)装饰。援长16.5厘米、宽3.3—3.7厘米,内长7.5厘米、宽3.9厘米,阑长12.6厘米、厚0.2—0.8厘米。戈为古代勾兵。此器为战国中期遗物。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