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佑圣宫一号战国楚墓 佑圣宫一号战国楚墓位于旬阳县城北1公里的佑圣宫附近,1985年7月1日配合施工进行了清理。墓为土坑墓,因毁坏严重,形制不明。经旬阳县博物馆清理,共出土铜剑、铜铍、铜钲和玉瑗、石瑗以及陶敦、陶匜、陶盘等遗物十余件,还有可见器形的鼎、壶、罐等陶器残片多件。陶器均为夹砂褐陶,其组合与楚文化考古中常见的战国中期楚墓陶器组合基本一致。从器物特征和历史文献分析,此墓大约葬于战国中期,系当时楚国墓葬。墓葬中出土的3件完好的铜兵器(铍、戈、剑)和用于行阵中节制军队的军乐器(钲),表明墓主可能是一位中级军官。 二、佑圣宫二、三号战国楚墓 佑圣宫二、三号战国楚墓位于佑圣宫一号战国楚墓附近,1988年3月25日和4月2日分别配合施工进行了清理。墓均为土坑墓。墓室毁坏严重,形制不明。二号楚墓出土铜器、陶器、玉器、骨器30余件,其中下端底面刻有肖形印的鸭首形铜带钩1件,铃状铜车马饰20件,彩绘陶壶2件,彩绘陶敦2件,彩绘陶鼎2件,玉饰和骨饰各3件。三号楚墓出土陶敦、陶鼎各2件,陶盘、陶匜各1件。二、三号楚墓的陶器组合与战国中期楚墓中常见的陶器组合基本一致,其随葬陶器两两成对现象,亦是江陵、长沙一带战国中期中小型楚墓中所常见的。根据有关资料推定,二、三号楚墓葬于战国中期。二、三号楚墓的文化内涵与近年湖南、湖北等地发现的一些楚墓极为相似,这表明处于汉水中游地区的陕西旬阳一带,无疑属于古代的楚文化圈。 三、鲁家台西汉“王君”墓 鲁家台西汉“王君”墓位于旬阳县城西北3公里的鲁家台鲁绪明屋后,系1986年10月坡面崩坍后发现。墓为土坑墓。因自然毁坏,形制不明。经过调查,共出土铜蒜头壶、铜圆壶、铜鼎、铜镜、铜盒、铜勺、五铢钱及附有研石的圆形石砚等遗物20余件。从对墓中所出器物的分析,推定此墓葬于西汉中晚期。此墓所出的铜鼎、铜圆壶及铜蒜头壶上,有墨书“王君”字样7处,字类小篆,字径小者3厘米,大者4.5厘米,字体舒展优雅,略有汉隶的意味。“王君”显系此墓的主人。 四、佑圣宫一号汉墓 佑圣宫一号汉墓位于佑圣宫北面150米处,系1983年11月中旬,陕西省送变电工程公司在施工中发现。此墓距地面2米,为长方形砖室墓。墓向90度,墓室长3.08米,宽1.72米,高1.70米。墓门左壁可见盗洞,尸骨及棺痕均已无存。墓室全部由砖砌成。砖仅一式,长34厘米,宽14厘米,厚0.5厘米,背面为粗绳纹,一侧为模印菱纹。墓室左右壁为直缝平砌,由十八层起券,顶为并列弧券。后壁亦为直缝平砌,封门为顺砌,墓底平铺,为“人”字形。因安全和施工方面的原因,封门以外未及清理。墓中髓葬器物较多,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和玉器。陶器有釉陶罐、釉陶壶及釉陶灶模型;铜器有新莽“货泉”150枚,四乳八鸟铜镜1面,螭首及虎纹铜带钩各1件,铜1件,三子钗1件;铁器有铁剑1件,铁刀1件,铁削1件;石器有长方形石砚及础石状研石各1件。除此而外,还有保存完好的象牙算筹28枚。此墓约建于新莽至东汉初年。墓主生前可能系一位家道富有、爱好武术并长于书算的下层官吏。 五、郭家坡陶棺葬 郭家坡陶棺葬位于县城西约4公里的汉江南岸郭家坡,1978年8月12日发现。陶棺呈灰色,胎质坚硬,器壁平整,为长方形。长111厘米,宽35厘米,高23厘米,壁厚约2厘米。外壁饰凸棱格纹,内壁为素面。壁与壁、壁与底相接处有湿手抹光痕迹。棺盖素面,由两节相盖于棺上。棺盖略大于棺体。棺内留未成年人犬齿一枚。据分析,此陶棺葬于汉代,为小孩葬具。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