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洵阳县城 洵阳县城位于洵河与汉江的汇合处,创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清初《洵阳县志》载:崇祯八年以前,县治所在并无城垣,直至崇祯八年始由署洵阳知县史采、洵阳知县姚世雍兴建。今仅存西门及与西门相接的城垛一段。 洵阳县城是明末农民战争的产物。据明张岱《石匮书后集》卷六十二《中原群盗列传》:崇祯七年正月辛丑(1634年2月11日,阴历正月十四日)“陕‘贼’陷洵阳,逼兴安西向,土‘寇’乘之,汉中震动。”此所谓陕“贼”即为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农民军攻占了洵阳县,当地农民奋起响应。据刘文翰《创建洵阳城碑记》:甲戌(崇祯七年)“‘寇’百万骑渡河,溯江而上,所过蹂躏,驱马冲涛,如履坦途。”又据《明史·陈奇瑜传》:是年,“‘贼’在平利、洵阳间者数万。”以致洵阳官绅“创病惊魂,喘息舴艋,狼狈浮沉,几莫保其税于何所也。”(《创修洵阳城碑记》)于是,当李自成是年秋季智出车箱峡之后,地方官绅便迫于农民起义军的威势,于第二年创建了洵阳县城。县城规模与清代扩建情况以及现状详见本志《建置志》。 二、蜀河石堡 蜀河石堡位于蜀河与汉江的汇合处西侧,创建子嘉庆六年(1801)。据兴安府知府周光裕《洵阳县创修蜀河石堡记》:“堡周四百余丈,土筑石甃,插地四尺,外高一丈八尺,基厚盈寻。顶厚减寻之二,女墙半寻,疏为五门,楼橹备具。”今遗迹尚存,原设五门,水东门1983年毁于洪水,西门尚在。西门用青砖券顶,其它部分仍砌以石。因其处于要冲,至今仍通行人。据光绪本《洵阳县志》:“嘉庆初,教‘匪’(指川、楚白莲教起义军)扰境,知县严如煜因此地当‘贼’冲,在汉江北岸捐修石堡一座。”当时创建蜀河石堡的动机于此可知。 三、石长城 石长城位于旬阳县东南部水磨乡、太山乡、铜钱关乡与陕西省白河县及湖北省竹山、竹溪县接界地区。盘山绕梁,断断续续,长约100公里,全为石砌。1982年5月,安康地区文化局曾组织有关部门做过粗略的踏查。从现状看,有的时代较晚,有的时代较早,部分风化极为严重的时代可能更早。当时认为时代最早的部分为“楚长城”,1983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曾以《陕南发现楚长城遗迹》为题作过报道。据初步分析,旬阳石长城遗迹大致可分三类:与白河县接界地区时代较晚的部分,明显系清嘉庆五年(1800)白河知县严一青为防御白莲教起义军入境而筑的“界墙”。(参见《白河县志》);时代较早的部分,疑为清初李自成余部郝摇旗、李来亨等在郧阳西部山区拥立“韩王”,坚持抗清时所筑。(参见《小腆纪年》等);时代最早的部分,有可能为战国中期以后,楚国为遏止秦国、确保上庸(今湖北竹山县境)而筑。(参见《史记》、《战国策》等)。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