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境内204处古遗址中,主要有彩陶遗址、魏长城遗址、古道遗址、古城遗址、住地遗址等。 彩陶遗址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亦称彩陶文化。其遗址有:交道乡交道村东侧遗址;洛阳乡西延铁路西侧明义沟遗址;吉子现乡西屯么遗址;茶坊镇袁家坬、纸坊、黄甫店遗址等。从地域来看,主要分布在洛河与葫芦河沿岸,原面地区比较少。其中西屯么遗址,1988年4月普查发掘,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文化层距地面1米。出土文物有长13厘米、宽9.5厘米的黑玉石斧等石器以及红色彩陶、灰色彩陶等。鉴定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 魏长城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魏惠王十二年(前358),魏国命大将龙贾自今华县沿洛河北上至上郡(今榆林鱼河堡)修筑长城御秦,并在雕阴(今茶坊镇黄甫店村南西侧)建造城池,驻军10万防守。今富城区监军台村野狐沟北坡有遗址,东起交道小原子,西临洛河,最明显处长约70米,高5米。一般高度在2米以上,沿山头向东北方向延伸。 古道遗址 秦直道: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命大将蒙恬自今淳化县云阳(梁五帝村)起,斩山填沟1400余里,修钪直道,抵达内蒙古包头市附近。秦直道经黄陵后从三面窑入富县境,沿海拔1600米的子午岭东侧北上,跨越直罗、张家湾两乡镇,于八卦寺的分水梁出县境入甘泉界。境内直道长约90公里,宽20-30米,最宽处约40米,至今遗址清晰可辨。 大夏古道:位于境内洛河与葫芦河的分水岭上,是东晋时期大夏王朝凤翔五年(417)赫连勃勃为攻打后秦而修建的一条行军运粮道路。古道北起大夏都城统万(靖边县北),经志丹县后于墩梁入富县境,顺山岭向东南延伸,经照八寺、北道德、越葫芦河经寺仙南道德出县境入黄陵界。墩梁至照八寺一段约60多公里,乔灌丛生,但路迹清晰可辨,据1981年普查,路宽6-9米。 唐古道:唐武德二年(619),秦王李世民因北征而东起三川(唐县治),经寺仙、太平沿山岭再经柏树店、天池湾、三面窑、月亮坪后,西出兴隆关直通甘肃陇东地区,所修建的一条行军运粮道路。境内路长90余公里,路宽6-9米,路基至今清晰可辨。因唐古道而山脉得名古道岭。 古城遗址 雕阴县城:春秋战国时期,魏惠王十二年(前358),魏国大将龙贾奉命在今茶坊镇黄甫店与维摩寺(东红)之间的洛河沿岸修建雕阴城池,并驻军10万御秦。《鄜州志》载:雕阴,州北30里,洛河西南为阴,山多雕穴,故名雕阴。秦惠文王八年(前330)秦魏“雕阴之战”,魏败,龙贾被擒,魏献黄河以西15座城池予秦,秦设雕阴县。汉安帝永初五年(前111),雕阴县废,地入羌胡。水毁雕阴古城,但黄甫店与东红村的山坡上有秦砖汉瓦俯首可拾。在黄甫店的出土文物有秦汉陶器和唐代墓志铭,上书“唐故左领军已翊卫,引驾葬雕阴城左”(东)。 直路县城:汉高祖元年(前206),在今直罗镇设直路县,因“秦直道”得名。汉光武帝元年(25),直路县废。唐武德三年(620)设直罗县,隶属鄜州。元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直罗县废,属地归鄜州直辖。直路县、直罗县古城遗址,位于直罗寨子山脚下,古城墙东西长1000余米,南北宽400余米。 长城县城:东晋前秦永兴元年(357),苻坚在今县南30公里的吉子现乡固险村设长城县,因当时吉子现原名为长城源而命名。宋崇宁五年(1102),长城原修建箕子贤寺庙,后演化为“吉子现”。固险村《鄜州志》载为“古县”村,因长城县治而得名,后演化为固险村。 三川县城:葫芦河下游三川交会处,故名三川。西魏废帝三年(554),长城县治迁址三川,更名为三川县。历经隋、唐五代,均为三川县治。宋熙宁七年(1074)废三川县,设镇。后设驿站,更名三川驿,沿用至今。现存三川城墙,东西长490米,南北宽320米,高6.1米,平均厚度6米;城门洞宽4米,高3.5米。 五交城:洛交县城、鄜州城,即今富县城。东晋前秦苻坚在位(357-384),始修五交城,因“五路”、“五水”相交会而得名。隋开皇三年(583),割洛川、三川县北部,于五交城设洛交县。隋大业三年(607),鄜城郡自杏城(黄陵)迁至洛交县治五交城,改称上郡。唐武德元年(618),改隋上郡为鄜州,鄜州城便取代了五交城名讳。民国元年(1912),废鄜州、设鄜县,鄜州城改称鄜县城。1964年9月,因“鄜”字生僻,国务院颁布鄜县更名为富县。 名人驻地遗址 羌村:即今岔口乡大申号村。唐天宝十五年(756),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带妻子儿女驻鄜州城北30里羌村,著有《羌村三首》等。明末清初一酿酒师傅巧借诗圣大名,于羌村开设“大圣号”“酿酒作坊,酒香四邻,行销各地。久而久之,大圣号便取代了羌村名讳。“申”、“圣”近音,大圣号后来演化成今名大申号。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