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县古遗址有村落、陶窑、造纸作坊、烽火台、古城、堡、寨、驿站、秦直道、战国秦长城等。 一、村落遗址 共有63处,其中龙山文化类型36处。分布在今周河乡张沟门、黑龙庙、杨畔村海壳峁、孙岔村老梨树塌、苗圃山、前台、杀人峁、前崾崄、杨涧子、栲栳寨山、刘坪、沙道子,顺宁乡牛家畔,双河乡新崾崄、南崾崄,永宁乡架子沟、孙家沟,张渠乡寺儿台脑畔山、乔台山、老庄湾、牛头坡,杏河镇冯老庄、元坨峁、黄涧塌、栒塌沟、驿峁台,梨湾,侯市乡寺湾、山窑子,金鼎乡老坟台、老爷庙梁,旦八镇旦八寨子、阳峁南坡、仓河湾、王城子,吴堡乡双庙。 秦汉遗址15处,分布在双河乡高新庄,张渠乡崖畔沟,杏河镇老虎头峁、侯家河湾、墩梁坬、杨家湾、前阳砭、石嘴山、元坨山、老坟湾、新庄科、前阳台、免平台、后台、新集山。 半坡文化类型1处,分布在顺宁乡丁岔脑畔山。庙底沟文化类型1处,分布在纸坊乡塌畔梁。仰韶文化类型7处,分布在侯市乡许家坪、白嘴坝,金鼎乡柳沟渠子脑畔山、胡新庄老坟台,义正乡营盘山、狮子城、义正果园。汉代文化遗址3处,分布在侯市乡新胜条,金鼎乡凉水渠,义正乡黄渠。 二、古城、堡、寨、驿站遗址 共有40多处。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保安军城 即今县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构筑,元、明、清历任知县又不断修葺、增筑。城墙依山川趋势呈凸形,周长3500米,高10~15米,底宽15米,顶宽4米,夯层厚10~12厘米,夯窝直径10厘米,深3厘米。城内又筑小城,周长500米,现残留120米。军城东西南北四条街,南北各开一大门,东南西南角各辟一小门。城北依栲栳城,南府含甕城(现已无存),东靠小石山,山上置烽火台一座。 栲栳寨 位于今县城北城隍庙沟山麓至周河东岸。宋仁宗宝元二年(1090)四月修筑,因旁有栲栳谷而名之。沿山形夯筑城墙,夯层厚8~10厘米,夯窝深3厘米,城墙残体最高15米,顶宽4米,底宽15米,呈箕形。城址中有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遗址和秦汉遗址。 永宁山寨 旧称石楼台山。位于县南28公里,洛河东侧,鹞子川口对岸,海拔1312米,东西走向,长2.2公里,宽1.5公里,全为红砂岩质,山梁向洛河突出一山嘴,洛水环绕其东、西、南三面,山嘴巍然独立,峭壁飞崖,早在南宋就建为防犯固寨。共分三层,上层居之山顶,中层微微内倾,十分陡峻,下层通洛水供取饮,可容千人。清代和民国时期均设过县署,民国时期,县长贺耀斌题词“洛上奇峰”镌于石崖之上。1928年,志丹最早的党团支部成立于此。 狄家城 在今县城西南45公里旦八镇。相传宋狄青曾屯兵于此,耕者时得古箭镞及铜铁器。 顺宁城 又名顺宁寨,在顺宁乡杏树崖根与附马沟门之间。宋庆历四年(1044)始修,名宋宁城。城依山筑呈箕形西北走向,长约600~700米,南墙迤山而下约400米,北墙约300米,西北砌陡崖为墙,东南为城址置高点。城墙残体高5米,夯层厚6~10厘米,城内遗址有大量宋、明、清时断砖碎瓦。 石堡寨 即西夏龙州,在今顺宁乡保娃沟门山上,面积2400平方米。宋初筑,至道年间废。崇宁三年(1104)复设,名威德军。五年(1106)复名石堡寨。《宋史·地理志》载:保安军之北,西界上有洑流名藏底河,夏人近是筑城,为要害必争之地。政和三年(1113)贾炎乞进筑,不果。七年(1117)知庆州姚克之,即威德军。《西夏史稿》载:龙州,今陕西志丹县北30里,本为石堡镇,元昊升为州。 平戎城 在今张渠乡城台村。宋绍圣四年(1097)筑,名平戎。至元代废。《宋史·地理志》载:“平戎寨东至塞门寨(在今安塞县镰刀湾)六十里,南至园林堡(在今杏河镇)五十一里,西至顺宁寨(在今顺宁)七十里,北至杏子堡四十一里。”城地势险要,城墙残体北100米,南200米并有炮台5处,南北道各一条宽1米,夯筑层厚15厘米。 园林寨 在今县城东北25公里杏河镇。 闯城山堡 在今杏河镇李嘴子村北,临下杏子河与两无名河交汇。城墙残体高3~6米,夯层厚8~12厘米。堡内有大量宋代豆釉彩瓷片、饰刻花、冰裂纹,西山顶为置高点设烽火台一座,营盘一处直径80米,呈凸形二级盘园地。 金汤镇城 在今金鼎乡金汤村。宋初置镇城,元符二年(1099)改设金汤城。北临北门沟,西、南利用川台地夯筑,下有洛河环绕,东靠山堑砌或夯筑炮台。城东呈箕形,城西南、西北呈长方形置二台阶,一台阶为居住区,二台阶为防御区。城墙残体北长700米,南长500米,西长200米,高5米,顶宽3米。废墟中砖、石、瓦、瓷残片遍布。 金汤故城 在今金鼎乡金汤村北门沟以北。依山形筑梯形山城,周长1500米,城东墙长100米,南墙长500米,西墙长400米,北墙长500米,南、北城墙每百米处置烽火台一座。城内分上、中、下三阶平台,存有大量秦、汉及唐、宋遗物和居住灰层。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