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石窟 盘石岔万佛洞 又称菩萨庙,位于县北盘石岔村。始凿于金,明天顺二年(1458)重修。洞口长方,2×1.43米;窟内方形平顶,6.1×3.1×2.46米。藻井为龙及花草图案。后壁基坛3.1×1.25×0.73米,上置大佛3尊,高各1米许,两边有0.66米高的小佛各一。门角站佛各一,高1.3米;洞门外两侧各立小佛1尊,高0.33米。洞壁刻有佛像2000余尊,雕工精细,动态自然。“文革”中,壁像多被捣残,坛像、门像俱毁。 悬空寺 在店则沟村东悬空则湾,首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重修于明天顺四年(1460)、清同治十二年(1873)。有天然4洞,东西两洞内壁小窟中,原有石刻或泥塑佛像,今仅存小佛二三十尊。 丁家沟石窟 又称眼光庙,位于折家坪镇丁家沟村。凿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窟长5.5、宽4.4、高3.2米。内原有石佛数尊,现仅留底座,周壁石刻皆毁。 石像 人像 1983年,李家崖遗址出土商代石雕人像,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其质地为经磨修的豆绿色沙岩。上段和左上角有残,上宽24厘米,下宽31厘米,残高42厘米,厚10.5厘米。人像用粗阴线条刻成,正面为人的正面相貌及肋骨,背面为脊椎骨和肛门,两面均有装饰品。雕技娴熟,颇为逼真,头部尤著。 李家塔乡前韩家山高公墓有宋代石像4尊,无首,残高90厘米,宽60厘米。乐堂堡乡柳沟里村石人坪及解家沟镇等地,均曾置有石人。 佛像 宋皇祐年间创建的大佛寺,原有石佛一尊,高约2.5米、宽1.4米左右,甚为壮观,建国后捣毁。下二十里铺乡贺家川刻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的造像碑,高1.5米,宽0.58米,厚0.18米。造像龛为3层,上为1佛2弟子,中、下各刻4佛。 汉画像石 截至1991年底,清涧共出土东汉墓画像石4次50余块。首次在1972年,出土18块,征回16块;第四次在1991年,出土8块,全部收藏;第二、三次情况不详。出土地点集中在秀延河沿岸的贺家沟、县城北三角坪和师家园则村。两次较大规模的出土品,分别属顺帝刘保和殇帝刘隆时期。 贺家沟征集的16块汉画像石,质地为青色细沙板石,有墓门(门楣、门扇)4块,墓壁10块,纪年石2块;长95~139厘米,宽17~53厘米。其题材及内涵丰富,门吏、祝寿、狩猎、出巡、扁鹊行医、羽人采药、铺首衔环、仙禽神兽等众多画面,反映了当时的自然风貌、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画像基本技法为减地平面阳刻,宛似剪纸,古朴凝重,遒劲简洁;间用分格表现法,边框饰蔓草状卷云纹。在选料、取材、造型和风格上,同绥德、米脂、离石、柳林出土者相似。墓志1号刻有篆体“西河太守盐官掾贾李卿室宅”12字,2号刻隶体“永和三年四月廿日①司马□□□□□□舍”17字。 墓志铭 明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刘介墓志铭,1987年10月出土于下七里湾村。明进士、翰林院国史修撰承务郎、绥德人马汝骥撰文,进士、四川按察司佥事、洛川人张文奎篆盖,进士、南京都察院广西道监察御史、鄜城人宋宜书丹。细石质地,志铭、志盖皆为方形,58.7×58×10厘米。志盖书“明故东峰先生刘公墓”9字,铭文系小楷,1700余字。 碑碣 清涧古碑甚多,大多在“文革”中毁坏。 其他石刻 本县尚有石盘乡宋代石马,下二十里铺乡贺家川宋代石猴,大佛寺、笔架山等地的石狮,石台寺魁星楼、倒吊柳白乃贞大门楹联石刻以及下二十里铺等乡经幢和旗杆等。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