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寺院 庙宇 金山寺 位于朱官寨乡五女河畔。嘉庆十四年(1809)《葭州志》载,该寺初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至民国末有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殿阁楼台20多座。“文化大革命”初期,该寺首当其冲,被毁殆尽,20多处单体古建筑物被拆毁,精美的工艺品等颇有研究价值的文物失落,60多通石碑全部捣毁。留存的建筑物,仅有清代修建的戏台一座。1992年7月23日,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投资12万元修复了正殿。 符家寺 位于佳县、绥德、吴堡交界处的寺林山前。东有大王古庙,南临五龙神祠,北靠寺林山。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明成化二年(1466)和正德四年(1509)进行过修葺。殿宇宏伟,金碧辉煌,曾闻名于葭州、绥德、吴堡一带。到1989年仅存正德四年重修符家寺石碑1通,字迹清晰,完好无缺。其余殿堂庙宇都已塌毁,遗址依稀可辨。 金明寺 位于金明寺镇刘家峁村。元代至顺年间(1330~1332)修建。主体建筑已拆除,廊、房、配殿等建筑物被机关单位占用。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存有石碑30通,大部分系清顺治十七年(1660)以后重修寺庙的记事碑。有壁画60幅,石雕工艺品20件,历代和尚墓30座。 大佛寺 位于大佛寺乡张家坪村西。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创建。“文化大革命”初被毁,改作供销社,只存1座古庙。1992年7月23日,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复建正殿。 开花寺 位于康家港乡李家圪台村与康家港村之间。创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有大小庙宇、亭楼15座,内有各种泥塑像。院内有古柏2株。“文化大革命”初期,泥塑像、石碑全被捣毁,后期将古柏刨掉。建筑物除一座大庙改作供销社门市外,其余都被拆除。 观井寺 位于朱家坬乡李家坬、刘贤二村之间的观井沟。创建年代无考,最早见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的重修碑记。寺内建筑占地面积为1850平方米。有砖木结构正殿1处,其悬山屋顶进深8.3米,通面阔9.1米,四开间,柱基直径37厘米;石旋配殿两间;石窟1处,面积16平方米。配殿及石窟内有彩塑、壁画30多平方米,线条流畅,画技娴熟,价值较高。1986年1月30日,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王庙 位于康家港乡康家港村和火石山村之间的大王庙山上(又名寨子上)。创建年代无考,明正德四年(1509)重修符家寺碑记就载有大王古庙。庙内正殿座北向南,东西配有火神庙、山神庙,并有乐楼、社窑。正殿中有壁画,上绘八卦图。墙壁间有山野诗人登山赏景留题的诗句。 香炉寺 位于县城外东北侧石峰之上,距城墙约200米。创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曾于十八年(1590)、二十八年(1600)、四十年(1612)、四十一年(1613)四次增修。该寺东临黄河,三面空绝,仅西北一狭径与城相通。寺东南有直径5米、高20余米巨石兀立,形似高足香炉,顶端建有观音楼,故名香炉寺。巨石与庙院旧时架设有3米长、1米宽的木桥相通(现已改建为水泥钢筋结构),称为断桥,人行其上,惊险异常。峰东有明万历四十年(1612)建的寄傲亭,登亭俯瞰黄河,激流澎湃,烟波浩渺,蔚为壮观。寺内有石碑8通,石牌坊1座、圣母祠1座,壁画54幅。民国年间,教师陈子明曾题1幅对联“举头城郭疑天上,到眼烟村在镜中。”1947年10月17日,毛泽东曾登临游览。1966年香炉寺遭破坏,许多文物散失。1982年开始修葺,已基本恢复原样。1982年5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修建了从黄河滩登寺的石路。2003年9月24日,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山 位于城南5000米的对龙岭上,东距黄河西岸1000米。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1993年7月28日,陕西省政府公布为风景名胜区。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第二十六编《白云山》)。 凌云塔 位于县城体育场东侧,是县内仅存的一座砖石结构古塔。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牛登第(葭州城人,万历年间曾任任邱县丞)主持修建。塔为楼阁式,表八棱柱体,底边长2.7米,周长21.6米,分为7层。砖墙平砌,多为“一顺一丁”砌法。其结构精巧,中空,呈圆筒状。塔内四层以下为石砌阶梯,以上为木板梯楼,每层留拱形窗洞四个,与邻层窗洞相间。临窗可远眺秦晋高原之雄伟,俯览九曲黄河之壮观。1982年,政府拨专款修葺一新,更加伟岸挺拔。同年5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家寺 位于上高寨乡郑家后沟村西100米处。明代修筑,清代多次维修,保存完好。庙为窑洞形式,石木结构,内有泥塑、壁画。苏式彩绘,雕刻多为鱼龙变幻图。前檐保存明代风格,面阔4米,进深4.60米。柱径0.2米,高2.1米。廊深1.2米,木质结构,顶为石板覆盖。 大福寺 正殿位于上高寨乡徐家东沟村西南1000米处。建于明代。寺内有铁钟1口,铁磬1个,石碑数通。正殿是大福寺中保存最好的建筑,为座西向东3间房,砖瓦结构,殿项式样为硬山顶,筒瓦覆盖。面阔8.05米,进深4.20米,柱径0.32米,台基4.08平方米,廊深1.86米。 关帝庙 位于峪口乡峪口村东南侧,建于清代。庙内有石碑2通,高1.67米,宽0.78米;木质楹联1副;石刻香炉1个;铁磬3个。庙面阔5.1米,进深8.55米。石质台基高3米,廊深1.4米,青砖墙质,瓦顶式样为陶筒瓦覆硬山顶,装修式样为格扇门窗(腰三、漫三),彩绘原为墨线小点金。 娘娘庙 位于康家港乡王家墕村。建于清代。庙面阔4.3米,进深4米,3间房组成;墙质为石基夯土,斗拱特征为一斗一拱;瓦顶式样为小筒瓦覆盖。庙内有石碑1通。 佛家庙 位于康家港乡郭家沟村南。清代修筑,经历年维修,保存完好。3间房组成,硬山顶砖石木结构,面阔5米,进深4米。墙质为石基夯土;斗拱特征为一斗二挑,有侧昂。瓦顶式样为筒瓦覆盖。 椁牛沟戏楼 位于店镇椁牛沟村学校南侧。清代修筑,保存完好。为硬山卷坡顶,面阔8米,进深8米,台基高1.3米,3间房组成,廊深1.8米,砖质墙,斗拱特征为一斗一挑。 老君庙 位于木头峪村东。清代修筑。由正殿、山门、围墙组成,座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正殿外部为砖木结构,内嵌石窑,有泥质彩塑3件,中为太上老君,左右为侍。庙面阔4.8米,进深3米,柱径为0.12米,柱高2.8米,石砌台基高2.4米,廊深1.3米,砖砌墙质,瓦顶式样为青瓦覆硬山顶。 灵泉寺 位于刘家山乡阎家峁村。清代修筑。面积1500平方米,整个古建筑遗存部分均为窑洞式,保存完好。有石楹联1副,“万国一舞台优胜劣败,全球两社会野蛮文明”,横额为“社会全影”。 龙会寺乐楼 位于乌镇村正中。建于清代,维修情况不详,保存完好。座南向北,石基砖木结构。面阔6.4米,进深6米,柱径25厘米,柱高3米,石质台基,3间房组成,砖质墙,斗口宽8厘米,高4厘米。举架为四架梁,有生起而侧脚。穿逗式十四柱结构,青瓦覆顶,卷棚式,无侧脚,瓦顶样式。装修式样为有格扇。 紫金大王庙 位于朱官寨乡石家坬村南约150米处。清代修筑。维修情况不详。存有1间平房,门前两根柱子。室内有4幅壁画,上有八卦图、书、棋盘等,正面是彩绘的大王像(身高1.4米,肩宽37厘米),两边写有“出龙宫风调雨顺,入海藏国泰民安”字样,并有人物彩绘图画,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庙前还有1石狮,无头,身、腿完好,制作年代不详。 峪口乐楼 位于峪口乡峪口村。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修葺一新。为筒瓦卷棚顶建筑,面阔与进深分别为7.5米和7.3米,廊深5.5米,台基高为1.4米,墙质为砖石,柱径60厘米,柱高为3.2米,五架梁,五斗拱,为典型的清代乐楼建筑。 荷叶坪乐楼 位于螅镇乡荷叶坪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砖木结构,歇山式顶,古朴典雅。楼中嵌有“活画图”、“寓褒贬”、“别善恶”3块清代木刻匾,其中“活画图”堪称书法珍品。 二、葭州古城 古城虎踞高峻巍峨的石山之巅,海拔882米,海拔制高点908.9米,相对高度180米;东有黄河,西为葭芦河,二水环绕。四周断崖绝壁,岩石裸露,仅北面一窄峁通向七里庙山。城墙环立于绝壁边缘。 嘉庆十四年(1809)《葭州志》载:宋元丰五年(1082)河东转运使孙览在葭芦山顶“垒石而上,山作根基”,修筑了“葭芦寨”。明洪武初(1368年为洪武元年)千户守御王刚由南至北截三分之一建内城和北郭,并新建南门,保留北门、北郭门。嘉靖年间(1522~1566),知州周尚志于极南青沙岭置逻城。隆庆年间(1567~1572),增筑南郭,建东、西门。清乾隆18年(1753)知州祖德宏补建内城腰门。此后又经多次补修、重修。 古城分内城、北郭、南郭;南北长约4华里,宽窄不等。城墙周长1448.6丈,约10华里;墙基厚薄宽窄因地势地质而定;墙内用胶土、白灰混合夯实,外用大砖或石块包砌。顶宽1.38丈。堞墙高5.5尺、顶宽1.2尺、底厚1.5尺,女墙高2尺、厚1.5尺,均为砖石结构。 内城周长433.6丈,合2.96华里。墙高2.8丈,建5门,即南门、北门(扬武门)、南瓮城门、北瓮城门和香炉寺城门。南郭城墙周长860丈,合5.73华里,高2.2丈,共6门,即西门、东门、前水门、后水门、前便门、后便门(也称前炭门和后炭门),东门曰“天险”、西门曰“通秦”。北郭,城墙周长157.7丈,约1华里,高2.2丈,有北郭门,亦曰“镇远门”。 古城地理位置险要,结构坚固,易守难攻,故有“铁葭州”之称。 葭州古城虽已经毁坏,但主体尚存,现存城墙3500余米和东门、后水门、前炭门、后炭门、香炉寺门。1986年1月30日,县政府公布葭州古城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7月,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俞,原文化部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著名诗人柯岩,著名作家刘白羽等24位专家、教授、诗人、作家、建筑学家,联名致信陕西省原省长贾治邦,分析叙述了葭州古城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建议省政府将恢复“葭州古城”列为西部开发重点项目。2002年11月6日,陕西省建设厅在西安召开了佳县“葭芦古城”保护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中肯定了恢复《葭芦古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详见《附录》)。 三、古民居 木头峪民居群 位于县城南20公里处,总体格局整齐划一,紧凑集中,保存较为完整。院落多座北向南,明柱抱厦,有东西厢房、砖瓦大门、影壁,是典型的陕北古民居。村内保留40余处砖瓦抱厦四合大院,其中以张家大院(明朝迪功郎、重庆府经略张玑家四合院)最为典型。该大院为清代民居建筑。整体建筑座北向南,砖木结构,平面窑三合院,斗拱结构完整、简练,柱础为石鼓形,正庭右侧小门上有“谈经轩”砖雕。其面阔与进深为6米和5.5米,柱径0.24米,柱高2.4米,石砌台基,3间房组成,廊深为1.5米,硬山、筒瓦屋顶式样,格扇门窗,卷草雀替,彩绘为金钱小点金装修式样。 张枢故居 位于县城内。清同治年间(1862~1874)修建。张枢,同治年间曾在浙江省任过知县。其旧居有石砌窑12孔,其中座北向南正窑5孔,座东向西厢窑7孔。厢窑北端与正窑东端之间由楼洞相接,连成一体。垴畔上均建有砖木结构房1层,20世纪四五十年代逐步拆除,遗址依稀可辨。院当中有大厅房1座(称上厅房),把整个院落分作前院(南院)、后院(北院)。前院南郭又有大厅房1座(称下厅房)与上厅房南北对称。有院门2座,均座东向西。北面1座叫大门,砖砌,白灰粘合,五脊六兽,雕刻精细,匾额上刻有“光前裕后”四字,檐下靠门槛左右1对石狮子把门。进大门,左右各有座西向东耳房1间(作用同今之门房)。两耳房与南北两拱门相对,通向前、后院。大门内的影壁墙就是上厅房的西边墙,其上雕有斗拱、出檐及花纹图案,上有“福寿”二字;南面的院门在宅院之西南角处,称“二门”,较北大门简而小,石块砌成,门额上嵌石匾,上刻“敦厚”二字。院落的西边,大门居中,两边都是砖木结构房。 下厅房在20世纪40年代拆除,上厅房在70年代拆除,80年代初在原址上修成现代砖窑。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