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的长城,据史籍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最初是魏国为了保障边境的安全曾在县境东部修筑长城。公元前355年,魏国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割让上郡15县(即今陕北榆林一带)给秦国。于是秦国也在上郡沿边修筑长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迫使匈奴向北退却150多公里占领河套地区,并在黄河北岸把燕、赵、秦三国旧长城连接起来,陕北遂为内地,称为“新秦”。到了隋文帝开皇二年(582),突厥大举入境,发兵40万,突破了长城线,纵兵在上郡掠杀,于是隋王朝开始重新修筑陕北长城,先后5次用民工148万人,历时23年。这些魏长城、秦长城和隋长城,至今已很难寻找,只是在某些段落偶尔可以看到痕迹。 府谷现有长城是明代所筑,当时称为“边墙”。据史籍记载,明成化年间,蒙古贵族首领毛里孩入境,延绥榆林大扰。成化十年(1474)闰六月,延绥巡抚余子俊奏准朝廷修筑边墙(即明长城),率领将士4万多人,“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筑垒,或挑堑”,历时三月,修筑而成。这条长城东起清水营(今县境北),西至花马池(今定边县西北),全长约700公里。境内长城东起墙头角,与山西省河曲县内长城隔河相望,西至新民乡陈峁村,与神木县境内的长城相连,其间经过麻镇、大岔、清水、赵五家湾、木瓜、庙沟门、三道沟等乡镇的地域,全长100公里,计有长城墩台155个。城墙全用土筑成,城墩底座为石条所筑,城墩墙面用砖包砌。现长城墩台几乎全被拆除,长城北侧由于长年受西北风雨冲刷,大多形成坡状。长城南侧仍坚固挺立,夯土层清晰可辨。长城线上的转角楼、龙王庙墩台保护较好,1981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