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长城 本县有秦、明两个朝代的长城遗址。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今岷县),经六盘山、固原、吴旗入境北上经新城、杨米涧乡到镇靖乡伙场坬折东南经乔沟湾、天赐湾等乡出境,到绥德无定河西岸。县内段现仅存残垣。明长城系成化九年(1473)延绥巡抚余子俊动用民夫4万人所修。本县段西起中山涧乡的边墙壕,东北至黄蒿涧乡的张窑子,全长78.5公里,城墙高6米,宽4米,夯土筑成。所建戍楼高10米,宽8米,外砌长54厘米、宽24厘米的长砖。从50年代起,戍楼上的砖被拆除殆尽。磨盘坪至钵钵山1段现已塌陷于芦河之中,五台至高墩沙一带保存较好,其他处残垣分明,一般高出地面4米左右。1983年,县政府将龙州至五台1段(长约17.5公里)长城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统万城 位于县城张家畔北58公里处的红墩涧乡白城子村,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为白城子。统万城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大夏国都城,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始建于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竣工于十四年(418),北宋淳化五年(994)被废。城墙用大砂、粘土、石灰夯筑而成,夯层清晰,规整细密,其坚“可砺刀斧”。虽经1500多年的风雨剥蚀,人为破坏,但城垣尚存。城分外城和内城。外城垣破坏较严重,但其轮廓依然可辨。内城垣保存比较完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城基厚约16米。除东城南垣1段被沙丘压埋外,其它城垣均高出地面2~10米。西城西南角墩台高31.62米,是原城角楼建筑的基础,墩台四壁有横插木条的残留物和脚孔,上下共6级。东南隅有1宫殿基址,坐北向南,由门厅、前殿、后殿组成。东城东部也有1宫殿基址,高出地面约2米。 统万城遗址是全国古城遗址中保存比较完好的1个。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榆林知府徐松命怀远知县何炳勋到统万城进行首次考察,何回去后写《复榆林太守松查夏州统万城故址禀》。1956年陕西省文管会曾派人到统万城进行文物征集,以后,不少学者、教授不辞艰辛,到统万城进行实地考察。城内表露遗物和出土文物极其丰富。上至魏晋南北朝,下迄唐宋,各朝文物均有。已出土的文物铜器有铜印、铜镜、铜佛等,石器有石碑、石鸟兽等,瓷器有瓷兽、瓷灯等,建筑材料有花方砖、条砖、瓦、莲花瓦当、兽面瓦当等。1982年,统万城被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镇罗堡城 在县城张家畔南23公里处杨米涧乡镇罗堡村。原名喁口砦,又名镇虏堡。明嘉靖年间笔架城失陷后,又在城北筑镇虏土城,使2城为犄角之势。镇罗堡城西依芦河,东临群山,为要冲之地,城周长1100米,高7~9米不等。南北各有1座城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知县吴棐龙奉文补修,销银4050两。嘉庆十四年(1809),大水冲塌南城门楼座,牵及城身1段,后奉文援修。同治六年(1867),被回民起义军毁坏,变为荒城。现遗址尚存。西南角被水冲塌,东城墙由于洪水淤积,几乎与地面平。城内全变为农田。 四、清坪堡城 原属横山县,1942年划归靖边县。在县城东40公里高家沟乡境内。清坪堡汉代属白土县地,时称白落城,后为砖营儿。明成化初年,巡抚王锐置堡。万历六年(1578),用砖砌牌墙垛口。城依山而建,北、东、南3面环水,东、北城垣是从斜坡劈下10~13米的土崖,外用砖砌而成。东西宽275米,南北长580米,城墙高7~10米不等。整个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现西、南城垣多被黄沙压埋。据城中现存瓦砾堆推测,城北半部原为1建筑群落。另据当地农民讲,民国年间城内尚有老爷庙、娘娘庙等,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八月十三有两次庙会,周围群众云集而来,商品交易十分兴旺。后因黄沙侵淹,庙宇搬迁,变为荒城。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