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50~80年代,从张兴庄到冯尚庄一带无定河川区发现多处汉代墓葬。农田基建或修建中随挖随清理、收集画像石,墓穴随时填埋,未留标记。城南卧虎湾山上也有战国至汉代墓葬,未作保护。1987年对印斗乡寨子沟花崖圪塔、高家园子垴畔山、常石畔村寨子圪塔、红崖坬鞍子梁、李家站乡冯中庄等数处汉墓进行调查,收回一批汉代文物。墓地多为农田,无任何保护措施。另对杜家石沟乡猪皮峁、李家站乡张崖村冯湾的元代墓、沙家店乡白村卧虎湾明代赫天师墓、文家山明代鞑王墓等进行调查登记。 民国县志记载明清两代官宦墓葬60余处,分布各乡。其中以官庄明代大同总兵艾万年墓和高庙山村明布政使常任贤墓较大,墓冢高堆,翁仲(石人)、石马成列,均已遭破坏。李家站乡菜地峁东山湾有明代贺时雨、贺人龙墓及墓碑2块;县城北猯卧梁清代高氏祖坟、沙家店乡常兴庄村鱼塔村常氏清代祖坟保存较好。 西周墓葬群 沙家店乡张坪村至高家圪村一线分布数十座西周墓葬。1985年北京大学徐天进、县文管所中长明等人在张坪村探明8座,发掘清理其中4座。墓葬形制均为单体仰面平坑。墓坑深2.66米,长2.6.6米,宽1米。随葬器物主要置墓主头部右侧,腰侧置小铜刀。部分墓中有漆器(腐朽),出土陶鬲、陶罐、陶盆等组合葬器20余件及小铜戈1件。 官庄东汉墓葬群 50年代以后,县城西南5里的官庄村,先后出土汉画像石100多块。据群众所提供线索,先后发现汉墓26处,其中7座按程序作了清理。 1971年官庄群众在无定河西岸台地上修梯田时发现汉墓。4月,陕西省博物馆、县文管所派人发掘清理了4座。1号、2号墓形制大致相同,座南向北,偏西5度,是前后室附双耳室石葬类型。前室为边长2.75米正方形,高3米,石砌四角攒尖式墓顶;后室、左右耳室为长方形,长3米,高1.5米,石砌券拱式墓顶,墓内有棺板残迹和人骨。前后室均有2人合葬遗骨。3号墓为前后室石葬类型,前室宽1.8米,高1.95米,后室宽1米,高1.25米,前后室总长9.9米,均为石砌券拱式墓顶。4号墓为前后室类型,均为四角攒头式墓顶。两室呈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平面各9平方米,高3.2米,前后室之间有一道0.75米厚的隔墙,中间立一纪年石将墙壁分成两个过洞。纪年石刻“永初元年九月十六日牛文明千万岁室长利子孙”。前室合葬2人。4座墓均用当地出产的砂岩石砌成。墓葬早年被盗,仅余几件陶罐和石灶。出土画像石50多块。 1980年秋,官庄农民在村南台地修窑时发现镶嵌有画像石的古墓1座,当即停工保护。1981年8月清理。整个墓圹用仿砖料石错缝平砌。是前、后室附右耳室墓式类型,座北向南。墓门高1.2米,宽1.1米,甬道长1.05米,前室东西长2.62米,南北宽2.6米,石板合缝铺底,从离地面1.65米处四壁起拱内收,呈四角攒尖顶。后室地面高出前室地面0.1米。前后室之间的门洞横宽1.8米,高1.1米,中间由横宽0.2米的石柱分成并列的两个过洞,过洞进深0.47米。后室横宽1.79米,进深2.79米,高2.32米,券拱式墓顶。前室右壁的耳室横宽1.21米,高1.8米,也作券拱顶。墓门及前室四壁镶嵌画像石5组16块。该墓早年被盗,有3具人骨均被拉离原位,横置前室。前室西北角放置三釜穴石灶1座,长0.31米,宽0.3米,高0.13米。 1981年3月官庄又发现汉墓1座。11日,地区文管会与县文管所人员进行了抢救清理。该墓位于官庄与小官庄之间大路旁,座北向南偏5度,由前后室、东西耳室组成。墓门在前室南壁,由一个纵深为0.84米、宽1.2米、高1.28米的甬道通向前室,与前室平面呈凸字形。前室纵深2.66米、宽2.8米、高2.98米,底平面基本呈正方形。从高1.78米处起逐层内收成四角攒尖式墓顶、顶中间镶嵌两面边长分别为0.275米和0.245米,厚0.104米的楔形太阳石。东耳室纵深2.88米,宽1.2米,高1.28米,券拱式墓顶。四壁为两假耳室。后室长2.88米,宽1.92米,高2米,从高1.44米处起两边回收成券拱式墓顶。底平面呈长方形。墓底均用磨光石板合缝平铺,东耳室地面高出前室0.1米,后室地面高出前室0.18米。该墓早年被盗,前室墓门口有随葬灰陶罐1件。前室东北角和墓门过洞处有数量较多的漆器残片。另有数块小动物骨头和陶片。前室偏西耳室处有2具尸骨。前室尸骨周围零星散布小块木碳,该墓有画像石23块,分别镶嵌在墓门和前室四壁上。上述墓室清理后全部填理。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