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50年代前县内无文物收藏管理机关。城内绅商偶有人收藏一些字画、古董,只作赏玩不作研究。50年代,文物工作由文化馆兼理,人员少,征集不多,收藏条件简陋。1958年4月,县文物保管委员会成立,具体业务由县文化馆兼办,征集保存文物20余件。1961年,文化馆在民间征集历史文物42件、革命文物38件;整理杜斌丞遗物、挽联、挽词等104件(幅),妥善保存。1966年个人保存的一些字画被当作“四旧”销毁,古建筑、古碑刻严重受损。70年代,大搞农田基建时出土一些古代陶器、铜器、瓷器,部分由农民收存或交县文化馆,部分损坏。1971年官庄出土的汉画像石收回文化馆保存。其中一块曾被农民凿洞做了拴驴石。 80年代,文物管理工作逐步健全。1981年8月文物普查中,发现流散城乡的文物427件,全部收回县文化馆保管。1982年7月县文物管理所成立,辟出盘龙山古建筑顶层作为文物保管处,县文化馆收藏文物全部移交文管所,业务同时移交。此后,文管所对收藏文物逐步分类、整理、鉴定、建卡,以4个展室和2处回廊陈列各类文物和画像石。1983年1月正式开放展出,接待四方来客参观,普及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85年2~6月,清理官庄汉墓和张坪西周墓群,采集画像石23块和出土青铜戈、削、陶豆、陶鬲、陶鼎、石圭等20余件;7月,文管所更名县博物馆,增加了管理人员。1987年,文物普查中,登记流散文物98件,征集文物35件。8月份,猯卧梁发现汉墓1座,出土铜镜、铜鼎、铜壶、陶器等26件文物,及时交给博物馆。1989年5~10月,在省、地文物工作者协助下鉴定了一、二级文物110件,建卡建档,完备文物资料,获全省文物建档工作三等奖。自博物馆成立后,逐年完善文物安全保护设施、健全值班、消防、库管、保卫制度,未出现失盗,损坏事故。在管好收藏文物的同时,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打击文物走私活动。1981~1990年破获走私文物案4起,收回宋三彩莲花枕、凤冠等文物100余件。1983~1989年,文物陈列先后接待中外观众13万人次。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