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 一佛二菩萨 清乾隆年间石塔寺被烧毁后,迁建于城内,寺内一佛二菩萨亦迁之。佛高130厘米,菩萨高11厘米,系金元时代风格造像。文化大革命中被砸坏,残佛现存于旧城古庙。 千佛造像 杨家塬村南1公里,有千佛塬,传说建于宋代,千佛寺已毁多年,残留原长120厘米,宽65厘米,厚20厘米之方石一块,方石四面原雕有坐佛1000个。文化大革命中千佛造像被砸坏搬走,1981年在杨家塬村征回,保存于县文管所。 西峰寺佛像 西峰寺曾有佛像百余尊,几经破坏幸存一尊。石佛高2米,从造像风格分析,应是金元时代所造。1981年收存于文管所。1991年归还。 摩崖题刻 摩崖谨记(宋) 旧城东下1华里许之“人马辿”,崖高数丈,俯临黄河。传说每逢黄河暴涨时激浪翻滚,河中似有石人石马,故名人马辿。悬崖峭壁上有一条险道,距河约7米,道壁上有石刻,为宋阜昌八年(1130)寨主兼将折彦若因水寨毁陋,重修石城时所记,幅高80厘米,宽60厘米,是本县留存较早的记事题刻,距今已有850余年,已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人马辿摩崖谨记 廓地崇陴以昔居民之要深溝固叠尤令御障之先矧斯十之覉淪致此城之隳弊尹公察視爱自下车以来虑水寨之毁陋恨無力以堅新今率寨民共勸修整工典土十木不日而成其功速一何异哉所衷谓臨何插径聿典障戍之降諛石寨泉遽復金湯之除優賡前政庶保永遐時 阜昌八年崴直丁巳三月甲辰二十日壬午 上黨 杜端臣摩崖謹記 部役官 高明 監押 解遵益 寨主兼將 折彦若 保正 杜沂 张昱 寨司 杜適 匠人 郝福 郝德 劉應全 流觞池题刻 清道光谭瑀《吴堡县志》载:流觞池“县南2里,石塔寺下,涧水曲流,清泉静注”。是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4)菊月题刻。每逢三月三日县邑文人在此聚会饮酒,作诗助兴。此石刻列为县级重点文文物保护单位。 邑令刘元凤书刻 邑令刘元凤,山西洪洞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出任吴堡县令,善书法,旧城南1里之石壁有其楷书“环山抱水”4字,又在杜桥西崖上草书镌刻“逝者如斯”4字,概括了吴堡古城山形地貌。笔法流畅,功力遒劲。此两处题刻已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记 驸马墕碑 张家山乡小寺子村北有一地名驸马墕,传说有驸马葬于此处。曾出土玉笔架和汉币等,均被古董商买去。现存石碑一块,北魏书体,大部字迹难辨。碑文中有:……使拓拔力金…………上国柱……事上尽忠国又尽孝……。此碑是本县发现最古的碑记,可惜碑残字损,难知所葬者系何时何人,待考。 改建琴鹤堂碑记 琴鹤堂,俗称县衙二堂。现留明万历五年(1577)县令傅嘉行改建琴鹤堂碑。 书院卧碑 兴文书院卧碑,长140厘米,宽70厘米,碑文为清顺治九年(1652)皇帝颁发全国学生守则八条。现存碑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三月,县令陈元杰立石刊录,原置明伦堂之左,晓示生员,后放女校院内。 丁训书碑 清嘉庆年本县丁家畔廪生丁训善书法,曾在下山畔渡口河神庙书写:“利涉大川”4字,笔法苍劲雄健,常令过往书法爱好者留恋忘返。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失落。现存嘉庆十年(1805)为其岳父贾生有书写碑记一块(杨家畔杏树圪垯),嘉庆十九年(1814)为其内兄贾馨写行书记事碑一块。 墓志 文馆所收藏明代墓志两块,系元代张易之后张澍和张家墕村任昆阳州知州张琦二人的生平简介。从张澍墓志可知明武宗巡幸九边之一的延绥镇回归时路过吴堡。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