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馆藏历史文物1000余件,分6类:石器10件,玉器4件,陶器300余件,青铜器16件,铁器4件,瓷器9件,古币10000多枚。其中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有斧、釜、刀、刮削器、环形器;陶器有鬲、罐、鍪、瓮棺。商、周时期的玉器有斧、刀、璧;陶器有鬲、罐、瓶。秦、汉时期的陶器有壶、鼎、罐、瓶、等。商、周以来青铜器有簋、鼎、钫、壶、釜、镜、印、香炉、带钩。秦、汉及金代的铁器有剑、矛、炊具、印等。宋、元、明、清代的瓷器有碗、坛、枕等。有清代以来出版的古籍文献10余套60余册及本县家谱10余册。还有战国、秦、汉、唐、北宋、辽、南宋、明、清、中华民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以及日本、越南等中外历代古币。此外还有本世纪二十年代的女校入学奖章和三十年代八路军使用过的刀、枪等文物。 石器 石斧 1981年三皇塬子村出土。青岩质。长10厘米,宽5.5厘米,厚2厘米,顶部很窄,刃部较宽,器身经仔细琢打后磨光,背部琢痕隐约可辨,刃部锋利光滑,有使用痕迹。 石锛 1982年丁家湾村出土,青石岩质,长13.5厘米,宽5厘米,厚2厘米,上端较窄,近四棱方形,下端直而宽,单刃,通体磨光,上端有明显琢痕,刃部崩损严重。 刮削器 1983年寇家塌村出土。红花岗岩质。长8.5厘米,宽5.5厘米,厚1.3厘米,刃部呈弧形向内凹,刃口尚锋利。通体向一面弯曲,器身光滑,中部有一小圆孔。 石刀 1984年寇家塬村出土。砂石岩质,长11.5厘米,宽5厘米,厚1厘米。刀身光滑,中部有一通孔,刃部较钝。 玉斧 出土于慕家塬村。白色,有赭色疵斑。器身扁平,为长方形,长8.1厘米、宽4.3厘米,厚0.8厘米。通体磨光,顶部中间有一贯穿圆孔,刃部较钝,属周代器物。 玉刀 慕家塬村出土,青色玉,有白色疵斑。器身扁平,长19.3厘米,宽5.5厘米,厚0.4厘米。通体磨光,上端有贯穿小孔,前端与一侧有刃,可铲、也可切割,刃部较锋利,属周代器物。 玉璧 慕家塬村出土,墨色玉,有白色疵斑。通体磨光,厚度均匀,呈不规则圆彬,外径15.7厘米,内径6.9厘米,厚0.6厘米,亦属周代器物。 陶器 陶鬲 1983年于小周家墕村出土。鬲高42厘米,口径29厘米。夹粗砂灰陶,直口直沿,肩部有一横扳耳,鼓腹高档,空心袋足,腹与袋足布饰绳纹,档底有烟灸痕迹。 环底罐 1982年于三皇塬子村出土。体高16厘米.口径11厘米,夹沙白陶,口沿外敞,体呈鹅卵形,系捏制而成,遍体饰细绳纹。 陶鍪 1981年于寺沟村征集,体高11厘米,口径12厘米。泥质陶,侈口短颈,腹大径小,肩部有一环耳,饰绳纹。 陶豆 1985年于宋家川镇出土。通高13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9厘米。泥质夹沙灰陶,钵形盘状,敛口、弧腹,下饰一周凸棱,柱状足。属商周时代遗物。 茧形壶 1983年于寇家塬村出土。通高26厘米,口径11厘米,长27厘米,宽18厘米,圈足径10厘米。泥质灰陶,卷沿,器身呈椭圆形,口沿及颈部描绘两圈红彩条,器身绘红、白相间的波纹、涡纹、网纹,笔法细腻,遍及整个器表。为秦代器物。 陶鼎 1983年于寇家塬村出土。通高17厘米,口径15厘米,足高6厘米。泥质灰陶,器盖为钵形,上饰3个乳钉,用红、白两色绘云朵、涡纹于器壁,子母口,三兽足,附双耳口沿下用红色绘两条圈条纹,与茧形壶同出一地,亦为秦代遗物。 提梁陶罐 1981年于李家塌村出土。通高30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2厘米。泥质灰陶,素面,提梁为带状,腹部微鼓。属秦汉时代器物。 陶 1981年于李家塬村出土。通高10厘米,口径9厘米,腹围20厘米。泥质灰陶,口沿短直,器身扁平,腹部有横伸平台,上腹部饰堆纹,两个对称假辅首衔环耳,底部有3只乳钉状足。 云纹瓦当 1983年于李家塬村出土。直径16厘米,厚3厘米。当心饰有乳钉,乳钉周围饰4道耳牙纹,其外为一环圈,圆环外对顶伸出四组平行线,将当面分成四个相等的扇形面,间饰乳钉。为汉代器物。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