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58年,国家决定修建褒河水库,建设水电站,从灌溉和发电两方面造福于汉中人民。为了保护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水坝地址选定在石门隧道以北十五里的老君崖,川陕公路从褒姒铺上山,绕七盘岭鸡头关到褒城县城。水坝东面沿半山腰修石渠穿越石虎峰,经河东店东北顺山边丘陵地带而下,扩灌农田。按照这个设计,老君崖有水坝和电站,西有穿山公路,东有穿山石渠,南面的鸡头关铁桥、将军石、栈道遗址和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完全得到保护,在石门南北按栈道遗迹仿修一段阁道,“衮雪”、“玉盆”按遗迹修复凉亭。古代的阁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奇迹和当代的水坝、电站和穿山石渠奇迹融为一体,成为更吸引中外游人的旅游胜地。方案经省批准,投资兴建。1959年1月,汉中市、城固县组织一万多名民工和二百多名干部、技术人员奔赴工地。指挥部设在沙河沟,下设公路改道队,住褒姒铺,沿西山改修公路;水坝清基队住沙河沟,在老君崖剥东西山坡,分截褒水,清理坝基;石渠队住麻坪寺和将军铺,修渠道平台开凿石渠隧道。经过一年的紧张劳动,公路改线已从褒姒铺修至沙河沟;水坝坝底和坝肩已清理完毕,只等建坝施工;25个石渠隧道都已凿通,石渠平台也由老君崖修至麻坪寺。1959年底,国家经济出现困难,对建设项目进行调整,褒河水库缓建,民工回乡,工程暂停,经过雨淋水冲,前功尽弃,损失严重。 60年代后期,国家决定,恢复褒河水库的建设,当时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忽视文物保护,只图施工方便,将水库大坝改在鸡头关下石门一带,并将库名改为石门水库,电站改为石门电站。盛名国内外的石门及其摩崖石刻,面临毁灭。当时,群众要求抢救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省、地、市有关领导和部门划拨经费,组织力量,于1969年至1971年先后将以“石门十三品”为主体的摩崖石刻搬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伴随着摩崖的搬迁,使摩崖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实践过程。郭荣章馆长在《石门十三品探踪述略》中,记载了搬迁过程。 一、摩崖凿取。石门摩崖石刻,宏伟博大,如南宋《山河堰落成记》,通高226厘米,崖面随山势略成曲形,凿取后重达十五吨,再如《石门颂》和《石门铭》等,都是高达2米以上的摩崖。在搬迁时,为了确保刻字的完整无损,先将摩崖从山石中凿出,再经过修整使其外形类似石碑。从山石中凿取摩崖,主要靠人力和手工操作为主,配以电钻之类的机械设施,个别部位在不影响摩崖主体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了小爆破。在凿取《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时,因摩崖上方有一鼓出凌空的山包,就用爆破先将山包除掉,并凿去离摩崖上沿3厘米以外的积石,然后在摩崖两侧和下方凿槽,槽宽20—30厘米,深30—40厘米,这个深度基本上就是凿取后摩崖的厚度,再从上部凿孔加楔,凿孔的部位与两侧石槽的部位相称,眼距30—60厘米不等,置铁楔于孔中,以大锤击铁楔,直至摩崖与山石剥离为止。其他摩崖的凿取,都因地制宜,因势定夺。分布在河谷巨石上的“衮雪”、“玉盆”等摩崖,是由四面着力而凿取的,其凿取步骤:(1)根据摩崖的范围,先定出四面的边沿。(2)除去边沿以外的岩石,使摩崖的厚度达到预定的要求。(3)从四面打眼加楔推行剥离。凿取的摩崖,就地进行修整,修整的重点是摩崖的背面和四边,使摩崖的外形类似石碑那样完整。 二、摩崖运输。从山石中凿取的摩崖重达数吨至十五吨,先从山崖间搬出,再装上平板车运输。由山间河边到公路一段的运送是,临时架设木式轨道,下设枕木,在枕木上铺设两条用方木做成的木轨,木轨宽窄随摩崖大小而定,木轨上置圆木作成的滚筒,将摩崖平放于滚筒,用木杠从后向前撬推,不断调整滚筒,使摩崖沿着木轨方向缓缓前进。为保持稳定,在摩崖后面系上缆绳,既有推力又有拉力,控制滑动速度,保证摩崖安全。把摩崖搬上公路,装入平板车后予以固定,车速控制在时速10公里以内,路不平时,再减速度,保证摩崖在运输和装卸时的安全。 三、摩崖修复。不少摩崖在凿取之前已有裂隙,一经凿出自然解体。《石门颂》摩崖,共有横竖三道裂隙,从山石中凿出后分为六块。在凿取和搬运过程中,由于摩崖本身的重力作用,也有些出现局部破裂,就要粘合复原。摩崖粘合复原的工序是,对茬;断面除锈去污;粘合;背面加固;正面修复。经过处理的摩崖,结成一个比较坚固的整体。再对摩崖正面进行修检。发现壑口或缝隙,进一步予以修检。对散落碎块,予以粘接。摩崖表面浸漏和粘染的胶质泥质或其他污物,一一精心清除,使每一刻字,都恢复原貌。漫漶不清的刻字,维持现状,保护原貌。 四、陈列及其保护。搬迁到博物馆内的摩崖,经过粘合、修复之后,存放文物库房。1980年,国家拨专款修建了石门摩崖石刻陈列馆。省文物局与有关专家商定,名为《石门十三品》陈列馆。建馆施工前,先将13种摩崖搬迁到预定陈列的位置,又采取背面牵引的固定措施,顺序是按摩崖本身年代先后排列。随着陈列馆的落成,这批迄立山崖一千多年、饱经风雨水涝袭击的珍贵刻石,出现在富丽堂煌的博物馆。为使“十三品”“延年益寿”,博物馆采取了以下保护措施: (1)针对“十三品”的石质,分别采取不同保护措施。对“石门十三品”的石质,进行化学检验,标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为硬绿泥石石英片岩,硬绿泥石属铁镁矽盐酸矿物,这种矿物风化后易形成云母,而云母极易剥落。《鄐君开通褒斜道》及其《释文》摩崖属这类石质,所以字迹残缺严重,用放大镜普遍检查摩崖表面各个部位,岩石的片状层理之间有很多孔隙。为防止孔隙扩大,形成新的剥落,将经稀释的环氧树脂与聚酰胺混合的粘液注入缝隙,达到岩石层理固结的目的。 第二种类型为石英岩。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性坚硬,抗蚀力强。这类刻石的字迹清晰。《石门颂》、《石门铭》、《杨淮表记》、《玉盆》、《衮雪》、《李君表》、《石门》、《石虎》、《李苞通阁道》属于这类石质。但因其颗粒结合不均,常有微量矿物散布于石英颗粒之间,加之本身的块状构造,易产生裂隙,进而导致少数刻字的漫漶。对这类刻石的保护,亦采用粘液灌注缝隙的办法加以保护。 第三种类型为大理岩。系由方解石和微量金红石组成,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遇酸易分解。晏袤的《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释文》和《山河堰落成记》摩崖属这种类型。这类刻石,年代较近,但有些字迹已模糊不清,这与石质酸化有密切关系。对此类刻石,涂上耐酸、耐潮湿、无色透明的保护膜,使其表面层不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从而减少和避免石刻受外界酸性的侵蚀。 (二)保护石刻、严禁拓印。为了防止人为的损害,杜绝拓印。将“十三品”翻版复制,都用复制品拓印。同时,在石刻陈列馆统一制作了铁栏,栏高70厘米,距石刻80厘米,以防止人参观时与石刻接触,造成意外损失。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