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市地上地下历史文物较多,旧社会损坏不少。解放后,先后在基建工地发掘清理出土的文物和从社会上征集到的文物共3000余件,已清理编号登记入库的1472件,还有一批铜钱、古字画和善本书等。这些历史文物都集中于市博物馆珍藏和研究利用,现分类将其有代表性的器物略记于后: 一、石器 石器主要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石刮刀等30余件。其次有明、清时期的浮雕石盆多件。 二、铜器 馆藏各类青铜器物共724件,其中珍贵而有特色的有: 铜编钟 铜编钟为古代乐器之一,悬于架上槌叩之得音。有成组的,也有单一的。市博物馆藏有战国铜编钟一件,由陶范分范合铸而成。连甬通高36.5厘米,口角间距17.5厘米,测鼓部基音为F#调。1963年3月征集于勉县长林乡杨寨村村民。 鸟纹铜鼎 为西周鼎(残破),征集于勉县老道寺乡,鼎通高21厘米,口径19厘米,足高8厘米,腹深10.2厘米,平沿方唇,三柱足,下腹向外倾垂,鼎底近平,双附耳(已断失),颈饰鸟纹三组,鸟昂首垂冠分尾,两组相对。鼎内壁铸铭文四行,行文四(重文二),共18字。铭文为: 师父乍(作) 密(幽)姬宝鼎 其万年子子 孙孙永宝用 鎏金尺 此为东汉前期用以量长度的工具。1985年从铺镇砖瓦厂85M3号墓中出土。尺身全系鎏金,面无纹饰,背为素面。长23.3厘米,宽1.9厘米,厚度两端为0.26—0.29厘米。在尺的二分之一端,正面有5道刻线,每刻线间距2.24—2.89厘米(附照片于后)。 蒜头铜扁壶 航天部安中机械厂在杨家山基建时从汉墓中出土。此壶高2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4厘米,腹径12厘米。 铜镜 战国、秦汉以来的铜镜,馆藏379件。 (1)青盖作七乳神兽纹铜镜。汉代,1985年铺镇砖瓦厂85M3号墓出土。镜直径24厘米,厚1厘米,半圆球形带孔钮。钮座外环绕9个小乳钉,小乳钉外一周环绕铭文:“青盖作竟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羊,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内区主纹为变形四状龙虎纹、禽兽纹和鸟纹,作环带状排列,间以7乳钉分隔,镜外区饰三角距齿纹和双线波折纹,素边平缘。 (2)瑞兽葡萄镜。唐代,1972年宗营中学基建中出土。镜直径20.5厘米,厚1.4厘米,圆形兽钮。高线圈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浮雕各种姿势的瑞兽8只,攀援着葡萄枝叶、果实,枝叶伸展到界圈顶端。外区浮雕葡萄蔓枝叶、果实和飞禽走兽。边缘饰卷叶纹,整个图案生动活泼。(附照片于后) (3)八卦葵花镜。宋代,1984年从汉江制药厂基建中出土。镜直径22.3厘米,半圆球钮。内区饰花朵纹,外区以八卦作纹饰。外绕缠枝花纹一周,边缘为八葵花边。 兵器 共61件,主要有: (1)蜀式戈。馆内藏有商代蜀式戈三件,一为长尖条形,略曲有脊,援长16厘米,宽3厘米,内呈长方形,长6.5厘米,宽3厘米,阑长9厘米,宽2厘米。二为等腰三角形,援长14厘米,近阑处有两个长方形孔,援上有较大圆孔,孔径2厘米,脊隆起。三为长援长方形,援长15厘米,宽6.2厘米,援上有一圆孔,孔径0.6厘米,内上有一长方形孔,孔长0.8厘米,宽0.2厘米,内长6厘米,宽4厘米,脊隆起。(附前二件照片于后) (2)铭文弩机。为东汉兵器,1986年9月从铺镇砖瓦厂清理的85M2号墓中出土。弩机身有“永元六年(94)……铸造”等字。(附照片于后) (3)钺。馆藏周代钺二件,均弧刀、直腰、折肩。一件长10厘米,宽11厘米,銎呈长方形,残高3厘米,宽6厘米,厚0.3厘米。正反两面近肩处各有4个乳钉。另一件长10厘米,宽13厘米,近肩处有4个长方形孔(一残)。内长7.2厘米,宽6厘米,厚0.2厘米,内上一锐角形孔。钺身正反两面有7个变形瓦砾纹。 此外还有汉代的铜刀,三国时的扎马钉等。 三、陶器 馆藏各种陶器1000多件,其中已编号登记入库的110多件(另有花纹砖1000多件未计)。内有: 陶釜 战国,1972年春在市内南大街出土。通高11厘米,口径14.5厘米,腹径15厘米。细泥灰色,平宽沿侈口,鼓腹,圆锥形底,全身饰细蓝纹。 陂池 此类池在汉中多处出土,颇具特点。1965年在城东烈火村出土汉代陂池一件,其形质:细泥褐色,通长59厘米,宽37厘米,高9厘米,边厚1.6厘米。池内一半为水田,田中有十字架坎子,将水田隔为四块;另一半为水库,内有4只青蛙,5个田螺,6个菱角,生动的布满水库中。在水库与水田相隔的坎子中间有一流水口。 陶仓 仓的类形较多,其中独具特色的有汉陶仓一件,1985年春征集南郑县圣水寺村民于自留地所挖出的灰色陶仓,仓为中大、上下小,圆塔形。通高37厘米,腹径23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2.5厘米,肩部径20厘米,接近底部径10厘米。仓分三层,上两层和顶盖均为筒瓦盖形,每层盖檐有对称的4个生动昂首的龙头。仓身下另有圆锥形平底座,周有三道凸起的筒形弦纹,中间一道凸起较高。活动顶盖中心有一兽象形顶子,残高4厘米,口外敞稍卷。 陶瓦当 馆藏瓦当不多,有二件很有代表性: (1)云纹图案瓦当。汉代,灰陶,直径15厘米,厚10.9厘米,边缘较宽。圆内用凸起的双直线把瓦当分为4等份。圆中心并套以凸起的双线小圆,每一等份中以云朵组成二方连续图案,给人一种朴素的美感。 (2)文字瓦当。汉代,灰陶,直径15.2厘米,厚2厘米,边栏宽高(稍残)。圆心为凸起的钮形半球状,半球外围有两个小圆圈,圆圈间有均称的12个小乳钉。小圆圈外与边栏区用双直线把瓦当分成4等份,每等份内有一篆体字,共4字为“长乐未央”,字的外围以线条框起,整个图案中的所有线条和字的笔画均凸起,很有艺术性。 四、陶俑 馆内登记入库的人俑有158件,家畜家禽俑81件。武乡崔营村一座西魏墓出土81件俑很有特色。这组俑中有武官俑11件,俑头戴小冠,身着朱红或大红“两档铠”,内着白或淡黄宽袖直领短上衣,上着开前叉的“桶裙裤”,足蹬圆头皮靴,八字站立,高40—41厘米。文吏俑34件,俑头戴小冠,上着右衽窄袖短上衣,下着“筒裙裤”,有的全身施紫红或大红,有的上红下白,姿态各异,有的脑后饰“椎髻”。武士俑25件,俑头戴小冠,着紫红“两档铠”,内穿白色宽袖短上衣,束中腿,裤口肥大呈“喇叭”形,作持物状,高40厘米左右。笼冠女俑2件,这二俑着拽地裙衫,高领宽袖,右衽腰束宽带,左手贴胸,右手下垂,高39厘米。女侍俑2件,二俑头饰双环髻,上着右衽高领短上衣,下着“筒裙裤”,一手下垂,一手上举,曲掌,作招呼状。包厨俑一件,俑头戴手顶冠,帽上有顶饰,上着高领窄袖短上衣,右肩有垫肩一块,下着“筒裙裤”,右手持鱼一条。持印俑一件,头戴小冠,衣着同前,右臂下垂,左臂平抬贴胸,手捧印盒。另有双人牵马俑一件,昂首挺立,马鞍两旁各有一位牵马勇士,衣着同武士俑。还有镇墓兽和牛俑各一件。从这些俑的装束看,像是草原民族便于骑射的穿着。这批陶俑衣饰华丽奇特,造型生动,所有俑的面部均略带微笑,安泰自若,五官秀丽,给人以高雅的感觉。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