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东塔 位于东塔小学院内,塔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东塔为密檐式方塔,球形顶,通高15米。原为13层,尖端两层早已坍塌。1953年整修为11层。塔基层高3.3米,四边各宽4.37米,每层间:三层平砖间一层菱角花砖,迭涩出檐,塔层自下而上递减。除塔基层外,以上各层的塔身四面正中有佛龛,佛龛两侧有浮雕式单层小方塔一座,作为装饰。《汉中府志》载:“净明寺,府东门外,明洪武八年(1375)建,后有砖塔”。《南郑县志》载:(三国)“庞德曾养疴于此,中嵌石碑,字迹模糊不可辨。”1953年人民政府修缮古塔时,在塔顶发现镇塔的铁狮子一对,镌有“庆元四年(1198)洋州(今洋县)城西街李子昭谨舍”字样,证明此塔在南宋时已存在。有关专家判断,按塔形制,为唐代所建。 汉中府文庙 府文庙位于城内西南,今汉中行署院内,其中遗物碑坊等系汉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万历年间重修,清代亦多有修葺。解放后于1956年又经修缮,基本保持了原貌。庙的建筑规模宏大,占地数十亩,各类殿堂房舍数十间。原有雕梁画栋面阔五间的大成殿,侧有东西庑,前有宽敞的月台、牌坊、灵星门、泮池、经幢、高大的石狮,后有尊经阁、明伦堂等设施,堪称汉南建筑大观。可惜主体建筑,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今仅存木牌坊、石狮、泮池和大殿前的龙雕御道等。 明珠桥 为三孔石拱桥,明嘉靖二十六年(1541)修建,位于城西门外1里处,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桥长12米,宽5米,高4米,桥面石条横铺,两侧原有石栏杆。桥下嵌有石文,记载建桥时间。至今桥能行驶汽车,可见建筑之固。修桥的来历,《南郑县志》载《摭逻录》:“相传旧有一斗户,量米得一珠吞之,遂化为龙,排荡成渠,几为居民患,有神人驱之去,得免,后建桥其上,故名。今犹画神人按剑驱龙像,悬于桥亭”。 虎头桥 位于北关刘家巷路西,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南郑县志》载:“虎头桥平地列数石,无沟渠。相传为蜀汉魏延死处”。现存一碑:正中书“古虎头桥”四个大字,上款“汉马岱斩魏延处”,下款“中华民国22年7月重建”。清代《南郑县志》还载:“蜀汉南郑侯魏延墓:相传在北门外四里石马堰(即石马坡)有石马立田间,云是墓前故物……”石马堰曾出土石人石马各二(石马一残失),现移置市博物馆。另外,还有“魏延死后,曾被平冤昭雪,以国礼厚葬于汉中”之说,《南郑县志》载:“延固宿将,有战功,虽末路猖獗,身死族诛,蒋琬原其本意,但欲除杀杨仪,不便背叛。当日追述前芳,必有以礼收葬之事,石马遗址,传之故老,未必无因”。 琉璃照壁 琉璃照壁在市内原有两处,一处在伞铺街府庙大门前,壁高6.45米,宽1.23米,长13.6米。原壁面有二龙戏珠浮雕图案。壁的建筑年代不详,1969年,壁的南北两面被居民建房利用,只能见壁的琉璃筒瓦顶部和砖砌的侧面。另一处在原明瑞主府大门前,即今汉中路石狮子坝处,壁已毁。 诸葛庙 又名武侯祠,位于南关正街。原庙大门前有石碑两通(已毁),各高约2米,上载康熙年间重修,房屋五、六大院,道士四、五十人,庙产40多亩。1980年12月文物普查中,发现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修武侯祠残碑一通(已移市博物馆),高1.2米。上载同治二年、光绪十八年两次重建等情况,至解放初尚存两大院部分旧房及一座乐楼,在60年代前后分别被汉中市南关粮站和收容遣送站占用。乐楼因形将倾倒,经有关部门批准,1984年由收容遣送站拆掉,仅存楼的台基。 钟鼓楼 此楼为方形古老式三层阁亭,位于市内南部四街之中心,系砖木结构,筒瓦盖顶,一层有宽高各3米的拱门以通四街,二、三层有门窗、走廊、栏杆。建于何时无记载,相传为嘉庆十八年(1813)所建,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