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张留侯祠,原为祭祀汉高祖刘邦的开国谋士张良(字子房)的祠庙。清同治十年(1871)景邦宪志《紫柏山志叙》载:“考《昭明文选》,书内有云:汉高祖修留侯庙,宋时皇帝重修,盖其时最胜。明末各处贼起,庙尽毁残,古碑金文石刻损至多矣!’……”。因张良曾被封为留侯,故称汉张留侯祠。位于留坝县境内紫柏山下的庙台子,俗称张良庙。陕西省人民政府于1956年8月6日首批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所有祭祀留侯祠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庙宇。不仅为陕西最大、最精美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旅游胜地和避暑山庄。 张良庙之建筑,依山傍水,因势造型,错落有序。背依紫柏青山,左右二水环流,周围四山(紫柏、苇陀、青龙、凤凰、)围抱。其最高建筑物授书楼,高耸入云,屹于岭巅,掩映在紫柏青松林间,隐没于云海雾涛之中,更显出雄姿崔嵬,气势磅礴。建筑群规模宏大,占地4171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69平方米,技艺精巧,布局奇特;楼、殿、亭、阁别具一格;雕梁画栋,俏丽典雅,古色古香,与自然佳景浑然和谐,交相辉映。院中,泉水竹影,声色成趣;古柏劲松,千姿百态;奇异花草,浓郁馨香;碑石字画,各具其妙;石径岩梯,千回百转;文物古玩,弥足珍贵。游观大小九院,风光旖旎,情趣迥异,身临其境,如坠仙界。清代李化楠曾有诗云:“丛生古木隐峰峦,积翠浓荫带雨寒。山色四围环绝谷,泉声半壁落飞湍。穿云但觉衣裳湿,斜日偏怜步履艰。传语儿曹须记取,天然可作图画看。” 张良庙建筑群,以张良正殿为中心,南北花园置其两侧,遥遥相对。整体布局,既有北方宫殿的恢宏,又有南国园林的秀丽,美不胜收。现存楼、殿、亭、阁、厅、廊、室、舍178间,碑刻102通,摩崖石刻51块,匾额62面,楹联58幅,是研究秦汉社会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 张良庙最初系祭祀留侯张良的祠庙。相传张良于此辟谷导引轻身。张良庙历代为道家住持,均系道教祖廷周至楼观台道宗所派,成为陕南地区道教活动的中心。隋唐时期,佛教鼎盛,随亦侵之。其后,由于道佛之争,张良庙内也随之有僧道盈衰之变化。然而,不论其道昌佛衰或是佛盛道弱,庙内张良之圣像,长期以来均占据圣堂大殿,为历代善男信女所崇敬。 郦道元《水经注》云:“浕水又南经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庚仲雍谓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清《留坝厅志》载:“浕水者,今勉县之白马河也。张天师者,汉张鲁所立。鲁,祖陵,父衡,皆造作道书,以惑巴汉之民,谓之天师道(又称米道或五斗米道)。民奉其道,必礼天师堂所祀,不知何神,以意度之,始留侯也。道藏《张天师世家》八卷,其始祖为留侯,九传而至张道陵。天师之名自陵起,陵既以鬼道惑人,而托诸留侯,传至其孙,必率奉道之人祀其先祖,而立留侯,至于天师堂亦自然之事也。子房山(洋县)留侯洞与此山(紫柏山)之留侯庙,盖皆汉代天师堂之遗迹。” 国内有关张良庙的历史胜迹为数不多。在仅有的几处文物遗迹中,留坝县紫柏山张良庙殿宇规模最大,古迹最多,保存最为完整。庙内主要古建筑群分三部分:一是三清殿,为道家宗教活动场所;二是张良正殿,主要为拜堂,殿堂宏伟;三是南北花园及紫柏峰峦建筑群。中峰授书楼,为紫柏山自然风景区之核心。在此极目览胜,可见殿堂雄宏,亭阁端丽,回廊斗折,曲径通幽;春和景明时节,竹木摇曳,百花吐艳,泉水丁冬,鸟唱虫鸣。 张良庙,历代都非常重视修葺保护。但在隋、唐、宋各代,重修和护建规模最盛。北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凤州奏修张良庙,朝廷命周边各府通力捐助,以复旧貌。自此,殿宇香火甚盛。老庙在紫柏山中,尚有遗址多处。清《留坝厅志》载:“紫柏山九十二峰,七十二洞,八十二坦(指山间之坪),历代以来,栖真者复多”。又云:大小火龙门处有古寺址,五云洞前有古寺址;铁佛洞、存真洞、赤松洞、黄龙洞、长坦、头坦等处均有古寺址和古庙遗址。其中,头坦寺庙最大,殿、堂、客舍达八十余间。另有一处“洪恩寺”遗址。据传,这些寺庙中,均有黄石公及张良的塑像。又据《紫柏山免粮记》碑文:“隋唐以来,古庙基列,名与五台、蓬莪并崇,盛于宋,极于明。头陀猬集,铎诵四闻,缙绅游士,过必登,登必遍览,数日徘徊不忍去,云栈奇概,此称绝胜”。明代监察院御史赵贞吉(字孟静),奉敕宣谕诸军,经连云栈道朝庙叩拜张良,捐拨白金五万两,整修张良庙,并奏圣上,免凤县杂徭,清理留侯基业地产。明嘉靖十四年(1535),朝廷监察御史赵贞吉(四川内江人),再奏免凤县杂徭,清查留侯庙庙产(地亩),拨发银两,修葺“汉张留侯祠”。自此,朝廷连年拨银整修,祠庙香火兴旺。《明史本传》述:明隆庆五年(1571),被升为礼部尚书的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文肃公)告老还蜀,途经此处,坐馆讲学,并立《怀山好》词碑(《留侯祠名胜考》)。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汉中太守滕天绶撰《留侯庙记》云:“余承乏守汉中八年矣。庚午、辛未、壬申旱荒,奉督抚命,督运汉米入西安,以济兵饷。北出云栈(连云栈道),过紫柏山麓,石碑上书曰:‘汉留侯张子房先生辟谷处’。余望山遥拜,遂假寐山中,梦三人皆黄冠野服,仪貌奇古。余迎而揖之,坐问其姓名,皆曰:‘名者实之宾,君当问其实’云。’何一人曰:‘无欲,而与造物同游,能从风雨上下。’一人曰:‘肥遁终身,而姓字不留人间。’一人不言。其二人曰:‘此即功成身退四字君,当谛思。’余乃下拜,三人忽不见”。滕天绶醒后忆梦,认为是黄石公、赤松子和张良三仙。滕平生仰慕子房,崇敬其高尚品德,并欲效其所行。因此,在毁于明末战乱之庙宇遗址上,重建张良祠庙,始成现在庙貌之初基。康熙三十八年(1699),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江南总督于成龙,奉旨出京,首次路过紫柏山,见留侯祠尚存大殿一座,有住持道人看守香火。后复过此地,见留侯圣像改为佛像,住持道人换成了僧人。访其故,知系僧人强横,将道人逐出而霸占之。于成龙一怒之下,将僧人革逐,重修大殿,再整金身,并亲书“相国神仙”四字匾额。据《紫柏山考察记》载:“初来住持者全真道人潘一良,历六、七传,皆柔弱,不能任庙事”。道光十九年(1839),请来西安八仙庵客堂司任永真住持庙事。任永真遂将留侯祠整顿一新,并组建“十方丛林”,登坛说戒,阐扬正宗,凡三十年修建大备,屹然为一方盛地,初成规模。道光二十九年(1849),三清殿创建碑文曰:“虽末骤复隋、唐之旧,而庙貌崇隆,亦蒸蒸日上,有不朽之基”。清朝末年,授书楼、南北花园、五云楼等殿宇相继建成,留侯庙主持范围扩大,将勉县武侯祠、武侯墓、马公祠三处合一,作为下院。清《紫柏山志》载:“清同治七年(1868),完成南北花园的水道、鱼池、河堤、轩舍等工程后,强买庙台子街坊百余间,并购大坝沟、两河口、玉皇庙、南星等处大片土地,佃户数百户,收租三百余担;庙内持从百名,尤傅至桂(道号莱宝)兴建锅厂、学校”。中华民国初年,住持(方丈)马法舜(道号含真)在原祠庙基础上,继续整修,并扩建锅厂,兴办中小学、商行、食堂、钱庄、当铺。民国24年(1935),西汉(宝汉)公路修通,途经留侯祠门口,祠庙胜迹和紫柏山胜景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和过往行人。自此,张良庙宇闻名遐迩。民国30年(1941),庙办国际旅行社。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