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福宫 又名火神庙。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十三年(1808),于太平山城南关重建。内祀火神、财神、山神等,且修药王洞、观音殿等。道光二十四年(1844)八月,整修扩建寺庙120余间,增设祖师殿、戏楼、玉皇阁、八角亭。自此,宫内正殿、戏殿、偏殿、山门及两廊道客栈,由道士住持,香火日盛。光绪十九年(1893),该宫年久失修,毁于火灾。次年,民众捐资,由同知文麟主持整修,依山势布局,由门楼、庭院、厢房、大殿组成,坐北朝南,三、四合院,院中树木、花草点缀,松、紫、栎、竹掩映,殿、亭、楼、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俏丽典雅,古色古香。殿堂气势宏伟,肃穆端庄,檐牙雕琢,精巧绝伦,毁于民国战乱之年。现存观音殿、药王洞、玉皇阁、八角亭等,又因年久木朽,破败不堪。留坝县招待所逐年扩建拆除此宫。 二、风云寺 又名云雨风雷寺,民众俗呼“青桥寺”,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初年(1573),位于青桥驿蔡家坡之坦,主祀云雨风雷神。列位秩序为:三官殿(天官尧王、地官舜王和水官禹王)居左,三法殿(真武祖师、雷祖大帝和张道陵天师)居右,云雨风雷神殿居中。寺庙倚于山岭,由苍柏青松掩映,为三合院,道士住持,香火鼎盛。清顺治初年(1644),扩建寺庙,有灵官殿、药王殿、财神殿、观音殿、娘娘殿、大雄宝殿、祖师殿、玉皇殿等。风云殿建筑群屹于岭巅,规模宏大,技艺精巧,雄姿崔嵬,气势磅礴。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扩建,由门楼、大雄宝殿、风云殿、雷雨殿等组成四合院,且有大山门、二山门和大殿院群相分相连。前后正殿都有拜殿券厅,客堂置其两侧,将大殿院分为前后左右4个四合天井。正殿内云雨风雷神像。殿宇由重檐式、歇山式等各种风格组成。殿厅雕梁画栋,丹灯放彩,朱门壁窗,粉墙砖地。亭阁大都为大理石柱擎顶,三面石栏相围。园内松柏掩映,鱼池泉水、水草花木;殿厅巨柱竖立,挑檩方梁,匾额款款。同治十二年(1873),整修一新。中华民国13年(1924),捐资维修大雄宝殿,同时修建戏楼2座。后因宝汉公路改道,栈道荒废,凤云寺日渐人稀。现存大雄宝殿和玉皇殿遗迹,其大殿中心的汉白玉廊柱,为滚龙抱柱浮雕;石碑为汉白玉卧狮图案,造型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大雄宝殿、玉皇殿已拆除,改建为学校。 三、清真寺 位于留坝县城西北隅陶沙坝,为伊斯兰教寺院,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年(1666),以西安化觉寺巷清真寺为蓝图,参考凤州城内南隅清真寺院重修,为殿宇式四合院。门前有影壁1座,入门为圆形梆克楼,高10米,2层。寺内有拱形礼拜殿9间,西端为“卖格费尔”殿,另有沐浴室,阿訇住室和客厅。此寺为回民宗教活动中心。清末,民众捐资在寺内修建回民小学1所。民国时期,因战乱焚毁,仅存礼拜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院由国家拨款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寺毁,活动终止。1994年,在原址重建。 四、城隍庙 位于原留坝厅城中。旧有正殿五楹,寝宫三楹,东西道寮六间。清道光四年(1824),同知吕选增修十王殿、戏楼。道光十四年(1835)十二月,道寮火延及正殿。道光十五年(1835)五月,同知王光宇倡捐,士民助资修建如初,并修戏殿五楹。中华民国时期,改为兵械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粮库。后因失修,梁断墙塌。“文化大革命”中拆建为宿舍(今中共留坝县委后院)。 五、凤鸣禅寺 位于马道驿寒溪河口古樊溪桥北岸的凤鸣山。原为小庙,倚在半山腰间的栈阁旁。明清时期,大兴土木,扩建成“凤鸣禅寺”。寺庙依山傍水,规模宏大,建筑巍峨壮观,气宇轩昂,由歇山式、重檐式、硬山式等各种风格回异的宫殿组成,与自然佳景浑然和谐,交相辉映。中华民国时期,因山洪、战火焚毁,仅存大山门、正殿、偏殿。正殿内祀萧何、韩信、樊哙等“仙人”。殿堂中设“凤鸣亭”祀凤神;侧殿有观音三姊妹,还有十八罗汉。同时建有大雄宝殿、三清殿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殿宇及金身铜像全部被毁。1994年,马道人民重建寺庙,再塑金身。现有大山门、正殿、偏殿,寺庙为三合院,殿堂中供观音三姊妹,两侧供有十八罗汉。 此外,江口镇的镇江寺、洪武寺,玉皇庙乡的玉皇庙,城关镇西荒草坪的西寺,画眉关的宝莲寺等30余座寺庙,均系宋至清代规模较大、香火旺盛的寺庙,遗址依存。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