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萧家沟砾岩夹砂层 桔园乡杨家滩村东北、东西走向的萧家沟,沟口海拔高程517米左右,其南侧有宽67米、高16米(西高东低)裸露的砾岩夹砂层,最大砾岩石径1米左右。顺沟东上,沟北侧多处分布大小不等的砾岩夹砂层,最大砾岩直径1.5米左右。砾岩夹砂层和镶嵌在土壤上的砾岩的分布范围,海拔高程约520~570米,其上为黄褐土。砂石是岩石经水长期侵蚀并与它石撞击、摩擦而成椭圆形的岩石,通称“河光石”。砾石经水冲移堆集在下游河床,长期连续与砂堆积而成砾岩加砂层。按本县江河平坝二、三级阶地,海拔高程480~520米,丘陵坡地520~600米,萧家沟砾岩夹砂层约520~570米,相当于陈家湾乡一带丘陵坡地的高程。 据《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当第4纪汉中断凹出现后,南北两构造的水挟带岩石、砂等堆积物,奔流渲泄入汉中断凹,使汉中断凹天光水色,宛若湖泊。但“江流关不住,众水尽朝东”。当汉中断凹水逐渐增多,在东部切割山梁,渲泄东流。今汉江及各支流(湑水、文川、褒河等)相应切割。因水有大有小,切割有快有慢,切割由宽到窄,加之流水互相顶冲作用,将原堆积水下阶地切割成宽窄不等的河谷,形成今日江河盆坝阶地和丘陵坡地。萧家沟砾岩夹砂层为研究汉中盆坝阶地土壤之形成,提供完整、确凿的活资料。 二、汉王城原始土壤堆积层 汉王城不仅是一个古城遗址,而且是原始土壤堆积集,它并非人为土丘。据民国30年(1941)中国地理研究所考察,汉王城的土层、土质与军张坝的土层、土质完全相同,证明它原为汉中断凹形成后,南北山土壤堆积物随水而下沉积凹底形成的原始土壤堆积层,后经汉江、湑水切割而残存的“铧尖”,而今成为汉中盆地仅存的原始堆积层标本,具有农业科学研究价值。 三、韩信台 位于汉王城西,今城关镇莲花办事处四合井村和县氮肥厂之间。据《水经注》:湑“水北有韩信台,高10余丈,上容百许人。相传高祖斋七日,置坛设九宾礼,以礼韩信也”。“水北”的“北”为“西”之误,应为“水西”。唐代岑参《赴嘉州过城固寻永安超禅师》诗句:“汉王城北雪初霁,韩信台西日欲斜”。明嘉靖《汉中府志》、嘉靖《城固县志》均记“韩信台,今城‘东五里’汉将韩信所筑”。 现台长10.9米,阔9.7米,高4.5米。其周为稻田,因农民耕田削台,台近年缩小。 四、七女冢 今湑水西的城关镇杜家槽和湑水东的宝山乡苏村一带有七个土丘,古称七女冢。据《水经注》载:“湑水又东经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七星,高十余丈,周迥数畮(亩)。元嘉六年(429),大水破坟,坟崩,出铜不可称计,得一砖,刻云:项氏伯无子。七女造椁。世人疑是项伯冢。”项氏伯即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与张良友好,在鸿门宴上救刘邦,后封射阳侯。按此记述,七女冢为西汉的古墓。今宝山乡苏村的塔冢、房冢和小冢已成为村庄,1977年小冢出土殷商青铜器500多种,从出土器物考证,冢不形成于汉,也不是墓冢。从近年五郎、宝山乡和城关镇莲花办事处密集出土的殷商青铜器分析,这一带在殷商时是战争要地,今存的冢为驻军高地。 五、胡 城 胡城遗址在今柳林镇古城村。《水经注》载:“汉水又东经胡城南”。“义熙十三年(417)……城半许沦入水中,出铜钟12枚,刺史索邈奉送洛阳,归之宋公府”。到宋方称胡城“汉张骞使匈奴与胡妻、棠邑父俱还汉中,筑城而居之”(《舆地广记》)。 近年在胡城考古,胡城遗址东西400米,南北300米(缺南城墙遗址)。出土有秦汉陶仑、陶房、陶狗、陶罐。建阳安铁路时在胡城下取土挖出汉代残砖、残瓦和柱石,证明胡城确为一秦汉古城。魏晋时汉水主河道经长柳渡(今柳林镇)直逼李固墓和胡城所在的阶地下,义熙十三年(417)城“半许沦入水中出铜钟12枚”更证明此点。但胡城是否为“张骞使匈奴与胡妻、棠邑父俱还汉中,筑城而居之”因名“胡城”?按张骞自公元前138年(武帝建元三年)第一次出使西域到前114年卒(武帝元鼎三年),25年间三次出使西域和西南,两次击匈奴,其中只有三个整年未在外活动。其中第一次出使回来任大中大夫(前125、前124);同李广击匈奴(前121)获罪,赎为庶人。实际休闲只一年(前120,即在这一年汉武帝仍召见询问西域各小国情况)。博望侯封地又在今河南南阳(《史记·建元以来侯考年表》),焉有条件(时间、爵位)建居如此之大城。何况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城不以张骞、博望命名,而竟以其妻的非正式民族称谓“胡”命名,“区区一胡妻私居,岂遂名城”(《洋县志校勘记·纪事沿革考辩》)。胡,远大之意也(见《辞海》)。在汉代,京北辖一胡县(汉武帝改胡为湖),县名曰胡,因其境内“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汉书·地理志》)。民国时期刘元吉考证,城曾为刘邦所居,后人仿“周天子祠二所”故事,名曰胡城(见《洋县志校勘记·纪事沿革考辩》)可作研究参考。 六、扁鹊观、城 清乾隆十一年(1746)《扁鹊观碑记》云:周时晋定公十一年(前501),扁鹊为赵简子治好病,赵简子赠扁鹊田万亩,扁鹊遂以医修道云游天下。“而游此地,于(与)八真人息于观(扁鹊观)后石洞,……名九真洞。辞后八真人离去,扁鹊独留于此,名此地为扁鹊城,结庵修炼”。至汉景帝时,“又名扁鹊观于大门中”。1966~1970年建千山水库,将观拆除,仅存此碑。至于扁鹊城,多谓今鲜家庙乡龚家堡村。因龚家堡村原有城,城门上扁额有“扁鹊城”三字,并有诗。但“扁鹊城”及诗始于何时,均无考。 据《史记·扁鹊传》:“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末期人,为当时名医,行医齐、晋、宋,后到秦”。“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按其传,扁鹊行迹并未到过汉中。而《水经注》却有扁鹊城的记述:“汉水出胡城、扁鹊城之间”,胡城、高桥城、扁鹊城“三城奇对”。按此记述其故址在今梁家庵村一带。当时汉水主河道直逼胡城,今梁家庵村尚在汉水南。后汉水主河道南移,扁鹊城废,迁移他处。至于以名命城、观的扁鹊,现代医史研究者认为“扁鹊实际是古代医生荣誉的集体称号”(见本志《体育卫生志》第九章)。此证明北魏前本县有名医,医术精湛,人称“扁鹊”,其居住的地方,称扁鹊城、观。 七、高桥城 按《水经注》记述:文水“东南流经胡城北,三城奇对,隔谷罗布,深沟固垒,高台相距,门水(即文水)右注汉水谓之高桥溪口”。当时汉水主河道直逼胡城下,会文川河后绕今沙河营东流。三城即胡城、高桥城、扁鹊城。据《梁书兰钦传》:梁大同元年(536)北魏攻南郑,梁破北魏于文川河东岸高桥城。按上记述,高桥城故址约在今沙河营镇官井村西的清凉寺或其附近。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