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乐 城 蜀后主建兴七年(229)“亮徙府营于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三国志·蜀后主传》)。乐城故址究在何处,史志说法很多。据《通典》:“乐城在梁州西县西南”。《辞海》:梁州西县“治所在今陕西勉县西南”。而《华阳国志》“蜀时以沔阳为汉城,成固为乐城”。据《大清一统志》:“汉王城或曰刘封所筑之乐城”。据《三国志·蜀刘封传》:在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前,刘备即“赐封死,使自裁”,筑乐城为后主建兴七年(229)事。据《洋县志校勘记·纪事沿革考辩》;乐城即今石泉县“十八盘山之上古城固之南城也”。诸葛亮移府营,筑汉乐二城,主要是互为犄角以防魏。说乐城在石泉,可建兴八年(230)魏由西城、子午、斜谷三路攻蜀,“亮待之于城固赤阪”,证明石泉不是当时防魏攻魏的军事重地。 乐城地址,据《晋略》:“乐城在今县西十八里,本名乐城,为诸葛亮所筑”。晋代本县县治所在地仍在汉王城.从此向西十八里,乐城故址约在今博望、上道院乡一带。魏景元四年(263)司马昭“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入斜谷,屯乐城”(《三国志·魏王凌等传》),显然乐城当在今城固县境。至于《古今图书集成》、《续修陕西通志》、嘉靖、康熙《城固县志》所记乐城“在今县西十八里”,都是引用《晋略》原文。问题在于“今城”二字,晋后县治三移三地,县治所在地不同,其“今县西十八里”的位置也就不同。 二、南 城 《水经注》载本县古有北、南二城。其卷32(陈桥驿校订本)“涔水”载:“涔水出汉中南郑县东南旱山,北至安阳县南入沔。涔水,即黄水也,东北流经成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云韩信始立,或言张良所创筑,未知定所制矣。义熙九年,索邈为梁州刺史,自成固治此……。北渡涔水,水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桁(héng),渡沔(汉水)取北城”。北城即汉王城。《水经注》卷27在记述“汉水”中讲:汉水“又东经成固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涔水出西南而东北入汉”。 涔水,即《汉书·地理志》所讲的水,即今堰沟河。堰沟河源于境内今汪坝乡曹坝村“东北入汉”,并非出自南郑县旱山(汉山)。按《水经注》所记南城“城周七里衿涧带谷,绝壁百寻,北谷口造城,东门傍山寻涧,五里有余,盘道登陟方得城治,城北旧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按此记述度其地理位置在今堰沟河出山处的三合乡余观村,今人也有谓南城即余观村观山梁。但按其地形、高程、周里等则大相径庭。详址待考。《陕西省行政建置志》:“南城县,北魏分城固县地设置,辖区约在今城固县汉江以南地区。”但南城与南城县是两回事。按《魏书·地形志》,今汉中地区时有三郡九县,均无西乡县。故疑北魏时的晋昌郡南城县,即晋、宋、齐时的西乡县。 三、匈奴城 《水经注》载:“壻水南历壻乡溪出山东南流,迳通关势南(南为北之讹),山高百余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浚堑三重”。通关势即今斗山。按此记述古斗山上有一匈奴城。但此记述下原有一段注文:“旧本作上有匈如城,吴改作匈奴城,未有所因。疑当作有丘如城”。按此引文即知《水经注》旧本为“上有匈如城”,明代吴琯改为“上有匈奴城”,万历年间朱谋疑,当作“上有丘如城”。说明原本把“丘”讹作“匈”。但清戴震未采纳此说,仍为“上有匈奴城”。孰对,待考。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