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续修南郑县志》载:境内原有影响的寺庙有云峰寺、小南海、金华寺、石窟寺、治平庵、娘娘山庙、圣水寺、乾明寺、龙岗寺等20余处。但全境未曾上志的寺庙,仅南山红庙区6乡统计,有庙产和有僧尼主持的中小型庵、观、寺、庙就有30余处。全县9区至少不下300处,豪门大族的祠堂家庙尚不在内。至于财神、土地、魁星等独神小庙,几乎村村皆有。此等寺庙,多为明清代所建,民国初年尚完好无损。“五四”运动后至抗日战争时始毁,有的改建为学校,但为数不多,解放后继续坍塌,至“文化大革命”彻底被毁。 乾明寺 又名乾明院、泽润庙,俗称中梁寺,位于县内高台区梁山乡的中梁山上,曾为陕南最大寺院之一,其神派属“临济宗”。早在宋代即蔚为丛林,有房千间,庙产百顷,每年进拜香客不下10余万人。《舆地纪胜》载:“乾明院,在中梁山,剑外丛林,唯牛头(牛头寺,在今勉县段家坝乡北)与此为胜。”乾明寺创建年代,《汉南续修郡志》载:“五代蜀广政间(935~965年)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饬赐寺额”。《南郑县志(王志)》引明代《汉中府志》:“寺有凌霄阁,下瞰汉川。”并记:“中梁山有神,曰灵寿将军。绍兴二十年(1150)加封休应侯,庙号泽润,经倾圮,废之。”五代后唐于邺有《址中梁山》诗,宋徐中亦有《梁州寺》诗。相传本县进士洪如钟曾读书于其中。中梁山一带,至今还流传有洪如钟读书的“搬倒井”、“气死土地神”等故事。庙前原有《乾明寺记》石碑,文中记有新罗(朝鲜)僧人某从海东来居,遂成伽兰,惜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另有诗碑一通,为知府杨一钧立,有诗二首,一为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兼督察院御使洪钟《遥题七律》,一为邢恩次韵太保公诗,均对乾明寺描绘称颂。1966年,乾明寺庙被拆,木料用于县剧场修建。 金华寺和真身洞 金华寺又名福严寺,在本县殷家坝乡金华村,原有大庙一院。《汉南续修郡志》载:福严寺在褒城县“西南九十里,即金华寺也。寺前有仙人真身洞并龙骨铭。”塔为绍兴三年(1133年)建。 真身洞,在金华寺东约2里处,道光十年(1830)修。《褒城县志》载:“真身洞在金华山虾蟆石之南,从石门逶蜿而入,内空而坦。真身饰以金,傍崖立龛而坐。中有佛殿三楹,林木茏葱,涧流浼灂最为幽胜。” 金华寺和真身洞,过去每年6月6日远近群众来此观览朝拜,熙来攘往,人流如潮。此两处庙宇房舍均于1972年被当地人拆作他用,古迹无存。 治平庵 始建于明朝初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三十二年(1906年)两次重修,宣统三年(1911年)再次翻修。庵院构建为悬山式格调,纵深三进,大小五院,房舍56间。中有前殿,后有上殿,旁有翘角楼、化字楼各1处。另有学堂、侍厅、讲堂、自习室、管理处、仓房、厨房等。多为砖石结构,兼有明清两代建筑风格。后院有清代桂树一株,庵前有石旗杆1对,大小石狮4对(1980年移一对于县文化馆院内)。此庵自初建起,已历时500余年,浮雕石础、木刻窗棂,今犹琳琅可鉴,惜于1985年,为扩建治平庵小学,其后院古建筑被拆毁。 倒座庙 位于汉山北麓宋家山北坡,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于明成化年间。原名兴隆院,因庙门向北,故后来群众称作倒座庙。 此庙前后两院,有上下、左右、正偏殿共6殿。山门有楼阁3层,院外有乐楼1座。全院建筑辉煌壮丽,所用木材名贵奇特,不仅粗大,且传说多为古代马桑。庙内神像、大小木雕10尊。前殿山墙,塑有佛岩,神像千姿百态,颇具民间艺术风采。庙外苍松古柏,间杂柠檬刺槐,郁郁葱葱,四季常绿。众树之外,更有大皂角一株,直径达2米,有离奇的神话传说,旧时来庙进香的人很多。抗日战争时,国民党伤兵营和干训处曾驻此庙,树木被伐,香炉、古钟被“捐赠抗日”,门窗楼板被拆。1958年前后,劳教队驻该庙,神像捣毁,1967年,全庙尽毁。 云峰寺 在南海区下红花河,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建。寺踞高峰上,殿宇宏广精洁,前有合抱香樟67株,葱茏掩映,云遮雾障,故名云峰寺,“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汉王台庙 位于小坝乡龙头山西麓。《续修南郑县志》谓:“汉王台,相传为张鲁遁迹处”,台地高出平地千米许,面积约二、三十亩,庙建其上,现残存石垒山墙、山门、殿堂遗址和柱础、石碓、石磨、石水缸等遗物。原正殿内有张鲁祀像,庙址东150米处有该庙住持广乘和尚墓,清同治七年(1868)六月建,坟亭保存完好。墓志中记:“汉王台庙始于汉,盛于魏晋,遂至百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建汉王台庙,十倍于前。”庙门有石刻联云:“寺内有尘清风扫,山门无锁白云封。”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