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古战场遗址 定军山:在县城南5公里,是久负盛名的古战场。定军山属巴山支脉,“其脉自金华山来,自尖山之起峰,峙立千仞,状如笔然(《忠武侯祠墓志》)”,以下则为降山,自高庙子入平地,叠秀峰十二,与群山绝殊。按山脉走向,由西向东以次排列为:石山子、大山、定军山、中山子、小陡山、八阵山、千户山、一字山、卧牛山、鸡心山、黄猫山、元山子等。自石山子至当口寺东西逶迤10多公里,统称定军山,山势绵亘,峰峦起伏,宛如游龙戏珠,故称“十二连山一颗珠”。定军山主峰以东的中山子,似一圆珠,东西两侧山脉起伏,各似一条龙,故称“二龙戏珠”。主峰顶原有“古定军山”石碑1通,苔藓斑驳,字迹尚可辨认,“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山半腰突起一石壁,高3米多,宽约2米,中开缝,宽窄不一,相传为诸葛亮当年教兵演武用以遮挡敌箭的“遮箭牌”(又名“挡箭牌”)。山旁又有黄忠斩夏侯渊的“斩将桥”和用薄页细花纹汉砖砌成的“八角琉璃井”,山南有天然锅底形大洼,周长约1.5公里,相传是诸葛亮“可屯万兵”的“仰天洼”。山南群山纷错,有清流萦带的养家河。山北沃野广漠,陇亩平畴,阡陌纵横,村舍俨然,为当年诸葛亮布“八阵图”设“督军坛”之武侯坪,地下有箭族和铜、铁蒺藜(俗称扎马钉),约1寸许,四角锋锐,随意掷地,总有一角向上,是诸葛亮当时撒在阵前扎敌马蹄的防御武器,西侧岗峦起伏,连绵不绝。《三国志·先主传》载:“(建安)二十四年(219)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山兴势作营。”(夏侯)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操)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刘备遂取汉中,自立为汉中王。《沔县新志》载:“南宋绍兴三十年(应为三年,即公元1133年),金人陷洋州(今洋县),逼兴元(今汉中),刘子羽邀吴玠同守定军山,即此山也”。清初诗人王士祯在此留下了“天汉遥遥指剑关,逢人先问定军山”的诗句。 云雾山与皇姑坟:在县城东北55公里的二道河乡石门子村。东起挂耳崖,西至芹菜沟,南接海蚌口,北尽书院梁为云雾山,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0公里。山间有平地,建有朝阳寺,又称云雾寺(旧唐书有载),当年曾有僧徒及兵丁500余人,闻名遐迩,明万历十九年(1591)神宗之母孝定李太后曾刻赐佛经676函;天启二年(1622)寺僧请四川彭州工匠铸大小铁锅2口,大者可煮粥纳米1.2石(约300公斤),惜早巳毁。云雾山自古有大道,东出马道,北连留坝、凤县,明清时代商旅熙攘。明天顺元年(1457)正月初一,僧人王斌聚众千余人在此起义;清嘉庆年间川楚白莲教、佛坪森林工人起义,皆曾转战于此。尔后,道荒寺衰。民国时期有僧徒6人,1977年秋上山割漆工人不慎失火,寺院残垣断壁,瓦砾遍地,破败荒凉。云雾山及山寺,自然景色美观,是本县十景之一。山东数公里有2石峰,名蜡烛山,每当朝晖东升,红霞摇曳,高照云天,云雾空濛,堪与峨眉佛光媲美。寺东北1公里,山间有崖,高30余米,斧切壁立,水痕如龙;崖东数步外,有人工石洞2处,名朝阳洞,洞内有石雕佛像,乃二、三百年前所凿。寺后有古冢,高丈余,长数丈,俗称“皇姑坟”,史无证。寺西南历代寺僧葬骨之地,塔林耸立,掩映丛林中。1983年12日,县政府批准云雾山寺和皇姑坟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荡山:在县城北4公里,东起堰河西岸,西至关山梁的银洞岭、雷公山,北连群峰环抱的米仓山,南隔汉江与定军山对峙,其主峰天灯寺岭,遥对县城北门——天荡门(今无)。天荡山为城北屏障,与定军山、古阳平关成犄角之势,为汉中盆地西部门户,西控川陕要径,北扼陈仓古道南口,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操占据汉中后,企图长期与蜀对峙,曾驻重兵,并运米数千万囊屯积于此。当年“天荡山粮草之所,是汉中军士养命之源,倘有所失,则无汉中矣!”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攻汉中,曾遣黄忠来此抢粮,与曹军争战。刘备占汉中后,赖此山屯兵。建兴五年(227),诸葛亮进兵关陇,以此山为基地。山上“旧有淮阴侯(韩信)庙,盖因暗渡陈仓(时)由此也”,(《沔县新志》)。天荡山坳天灯寺庙周围古树参天,清静幽雅。庙旁有一泉,常年流水,可灌溉田地。庙门前有一石,传为黄忠斩夏侯渊回营下山的踏脚石。 潭毒山:又名珈珞山。在县城33.5公里青羊驿乡板庙村西北,海拔1174米,山势陡峻。宋绍兴三年金人撤离喝入侵,宋帅刘子羽筑垒固守。金兵久围未下,馈饷不至,引众去。刘子羽出师掩击其后,大败之。山上山下均有庙,庙中有樟树,径2米有余,1958年伐。 莲花庵:在县城南16公里元墩乡莲花村,主山如锥,群山四拱,状如莲花,产专石板。民国时期柯长厚曾据此起事。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