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CHAAD] 八、蒺藜 从定军山与汉江河一带出土,是三国时期的一种暗器,状若荆刺,有铜蒺藜、铁蒺藜之分,有4个锋锐的尖角,随手掷地,必有一角直立向上,触者不能避其锋而被刺伤。其尖角多呈三角锥形,亦有圆锥形,角间夹角130度,大者重15克左右,角长27毫米;小的重8克左右,角长15毫米。在古代战争中,蒺藜多撒在战地、险境,用以刺伤敌方马匹和士卒,故俗称扎马钉。定军山与汉江河一带曾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屯军北伐的战略基地,故此,认为蒺藜是“武侯发明”,当地妇孺皆知而珍藏。 九、汉代农田水利模型 1978年1至12月,从老道寺公社五星大队1至4号汉墓出土,模型再现东汉至三国时期本地区农业生产与水利建设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的本来面貌,特别是陂池、冬水田展示出了陕南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出现的地域性特征。 1.长方形水田模型:泥质红陶、直壁、平底。通长390毫米,宽220毫米,深20毫米,高35毫米。中间有一条田埂,将水田分为左右两块。田埂长200毫米,宽15毫米,正中田埂的一边开有一直径为10毫米的放水孔。左右两块田面上,均刻有不规则的横向阴线。出土时,在两块田面中放置有18件泥制红陶的小型水生植物。其中:荷花、荷叶、莲籽蕾8件,菱角3个,浮萍、水草叶各1,鳖2只,草鱼2条,鲫鱼4条。 2.正方形冬水田模型 绿色铅釉红陶,直壁、平底。边长313毫米,通高50毫米,壁厚15毫米。田内有5条不规则形田埂,将田面分为大小不等的6个小块。其中,左上边田埂里泥塑有青蛙、鳝鱼、螺蛳、草鱼各1,左下田里有螺蛳、青蛙各1;右下和中下田内,各有鲫鱼一条,右上无物。 3.塘库农田模型 泥质红陶,长方形,直壁、平底。塘库与田连成一体,塘左、田右,中有一坎相隔。通长520毫米,塘坎边长330毫米,田口宽350毫米,深50毫米,壁厚12毫米。塘内塑螺蛳2、青蛙、鳖、草鱼、鲫鱼各3。塘田相间的在正中坎下,有一直径20毫米的放水孔。塘内放水孔的两侧,各有1个直径15毫米的立式闸门槽柱,为提升式平板闸门,可上下提动,以控制放水量。田面正中,有一条宽30毫米的沟渠,直对闸门水田。沟上、沟下均为横田畦,田间距20至25毫米,比较正规。 4.陶陂池 绿铅釉红陶,圆形,直壁、平底。直径360毫米,高90毫米,壁厚15毫米。池内四角,有泥塑荷叶、莲苞和含苞待放的荷花,正中有一大荷叶,叶上一青蛙,似觅食而跳水状。池内分布有:鲫鱼、鲤鱼、鲶鱼、鳝鱼、龟、鳖、菱角各1,蛙4、螺3,池坎上有鸭子、水蛭各1。 5.正方形塘库 灰陶,直壁、平底。边长310毫米,高570毫米,深50毫米,壁厚10毫米。塘内塑有螺6,荸荠、莲苞各1,龟2、蛙3。塘正中塑有一大荷叶,叶上蹲1青蛙,1条水蛇沿莲杆盘旋向上,蛇头伸上荷叶,正好咬住了荷叶上青蛙的右后爪,青蛙作挣扎哀鸣状,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另有长方形塘库2件,为红陶白底,较为一般。 6.持锸农俑 3件,其中红陶2件,灰陶1件。红陶通高250毫米,头戴高幞头圆巾,平顶帽,身穿圆领窄袖长衣,前衣襟为燕尾状,足下为圆筒形,双手胸前握1锸,左手低右手高,锸通高130毫米,把长80毫米,锸宽20毫米。灰陶,通高210毫米,头戴圆帽(后高前低),身穿圆领窄袖长衣,细腰,腰宽40毫米,下为喇叭形(喇叭口长70毫米,宽50毫米),双手胸前握锸,左手高右手低,锸高90毫米,把长60毫米,锸尖距底15毫米。 1986—1987年,在文物普查中,征集汉代的“骑步曲将”铜印,造形别致的唐朝八卦青铜镜和海兽葡萄镜,青代兰绫、黄绫金银线对针刺绣和彩锈《翠鸟荷花图》、《仕女山水花鸟图》,明清时期的瓷器,于右任亲书的题碑和反映水利、乡规民约、农业生产方面的各类石刻等等,都是研究本县历史的珍贵资料。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