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解放初,文物管理由县文化馆负责。1958年,原褒城县文化馆移交文物近百件。1971年,开始征集、整理文物,当时馆藏文物168件,除字画20件外,其余为陶、瓷、石、铜残器。1980年7月成立县文物管理所,文物管理和考古工作逐步开展,不断新征和挖掘文物。1985年县博物馆藏文物近2000件,其中珍贵文物百余件,东汉农田水利等8件文物1984年在日本东京、京都等6大城市展出8个月,颇受称赞。陶陂池农田水利设施等文物被编入《中国文物精华辞典》。1987,在结合省、地文物普查中,发现本县文物点170余处。是年5月,县博物馆被陕西省文物局、公安厅授予文物安全保卫先进单位。被编入《中国博物馆词典》、《中国博物馆发展大事记》。 一、乳齿象化石 1986年在团庄乡杨家湾村发现挖掘整理出的距今三百万年的十分完整的雄性壮年乳齿象化石,在世界上属首次发现。这一发现,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汉中盆地新生代地层属第四纪沉积的看法。 二、巴式铜矛 春秋巴国兵器。1973年从县土产公司废品中拣出(茶店子出土)。系黄铜铸成,通长170毫米,柄长50毫米,弓径20毫米,刃宽31毫米。援呈柳叶形,柄部两面有阴刻的龙形符号纶饰属巴国图腾,是研究古代汉中地区巴人活动的佐证。1975年,巴式铜矛调省参加文物汇展,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 三、铭文汉铜洗 1972年6月从红庙公社红光大队东汉墓出土。敛口、折沿、鼓腹、平底、腹部有一对称的铺首御环,腹上部有凸弦纹两道,洗内底铸有“元兴元年堂狼”(是铸造的地点)铭文。洗口径290毫米,底径193毫米,高173毫米。《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堂狼”是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所开“犍为群”之属“县十二”中的一个县名,在今云南鲁甸、会泽县一带。反映了东汉时期云南与内地贸易往来的发达情况,也是研究古代治铜技术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特别是洗有绝对纪年,是考古断代的实物依据。1975年,铭文汉铜洗调省汇展,很受关注。 四、摇钱树 1972年6月从红庙公社红光大队东汉墓出土。分树、兽山树座两部分。树为鎏金铜,分树杆、枝叶,杆为椭圆形,木杆心,四节,每节中部有1对小猴,对面盘座,作摇树状。每节树干又有对称的4个树枝插口,对插树枝,从残存的枝叶上可以看出,其图形有车马出行,鸟兽、蝙蝠、鹿铜钱,树的顶部有福、禄财神人物故事,整个枝叶图样均为透雕铸成,厚不及铜钱,枝、干可任意摘取。树座为绿铅釉红陶质,圆锥山形,上塑层峦叠嶂,遍布怪鸟怪兽,是为主人看山护钱的象征。1975年摇钱树调省汇展后,观者无不称绝。 五、跪俑铜灯 1972年6月从红庙公社红光大队东汉墓出土。俑为西南少数民族男性造形,作跪状,上身袒露,鼓目,头戴帽。帽顶有小圆孔,孔上置盖,盖钮上穿灯芯管,伸于腹内。头颈、腹、手臂内空互通可装油作灯用。俑右手前伸拿一只鸽,左手拿一蜡管,可作插蜡之用。俑身高130厘米,造形生动,别具匠心,是汉代西南和内地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例证。1975年,跪俑铜灯惆省汇展,视为珍品,与贵州所出跪俑灯同一造形,为驳斥越方妄图争夺我国领土的有力物证。 六、陶四合院模型 1978年1月从老道寺公社五星三队东汉墓出土泥质灰陶,由19个单体组成,最高主体正楼明三暗四重檐三滴水,高758毫米。模型总体占地面积1260平方毫米,由主体庭院和偏院两大部分组成,其总体布局为主体纵轴四合式回廊与三合式偏院相结合的横向发展的“日”字形庭院。主体庭院由门庭、院墙、左厢、右厢、正楼组成,偏院由偏门、佣人房和家畜家禽圈组成。主体庭院是墓主人一家生前屋住和活动场所,偏院则是佣人居住和饲养家畜家禽的地方,两院组合,构成一套完整的四合院建筑群。整个四合院组合有序,结构严谨,内外有别,设计制作工艺精巧,为研究汉代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建筑艺术上的成就,提供了科学依据。四合院自整理复原展出以后,引起建筑学界的关注和称颂。 七、独角兽 1972年6月从红庙公社红光大队东汉墓出土,灰陶、模制,高190毫米,长450毫米。独角兽,又名兕,是古代犀牛一类的神兽,因独角故名。在东汉墓中,独角兽多作明器、放置在墓道中,借以驱邪恶,护佑死者(墓主),以防遭受鬼怪侵害,故又名镇墓兽。独角兽造型上突出了兽类的犷野性格,四腿粗壮,周身起伏不平,头部低下作俯冲状,尾部翘起,如怒奔斗牛。1975年被调省参加汇展。当年,人民美术社出版的《中国古代雕塑百图》将其收录介绍。1984年独角兽曾在日本东京、京都等6大城市展出。[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