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文庙:又称孔庙,在城内西大街。明洪武二年(1369)始建大成殿,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增修崇圣祠、明伦堂等。同治元年(1862)毁于兵祸。光绪三年(1877)重修,规模较前更大,计有大殿、戟门、棂星门、斋室、牺牲所、执事室、神器库等40余间,并按孔庙旧制建照壁一堵,嵌以石雕,极尽雄伟。另有泮池一口,筑石栏砖拱桥于上,人称:三步两墩桥。大成殿中供“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旁供4大圣贤,12大师,东西庑房供奉60贤人,其品祭陈设,均有制规,每年8月27日为光师诞辰,此日设祭,群儒毕至。 解放后,为中共西乡县委机关驻地,大部分经过改建,唯畔池、照壁尚存,五楹大成殿原为陕南各县规模最大的孔庙建筑,今虽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年久失修,业已坍圮。 (二)广庆寺:在县城东门内,初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元泰定元年(1324)重修,并塑佛像。清同治元年(1862)焚毁,光绪七年(1881)再修,至民国时已残败不堪,解放后为城关粮站驻地。 (三)普贤寺:位于城西90里的沙河镇茶条村,其地四山环抱,二水合围,创建于唐,废于元末。明宣德、正统年间(1428~1438)复建普贤殿,成化元年(1465)僧人募铜铸造普贤法师佛像,扩建佛殿、禅房48间。鼎盛时,寺侧有塔5座,大小铜佛像26尊,僧众300余人,为本县之名刹。清康熙中,毁于“三藩”之乱。建国后,仅余大雄宝殿及铜佛8尊,1958年,大炼钢铁中,铜佛以废铜出售。今为○一二工学院校址,现存明雕石狮一对。 (四)观音寺:创建于宋,原名草堂寺。明宣德年间(1426~1435)重修,改今名。成化年间(1465~1487)扩建。再经正德至嘉靖历时20年的维修,规模更见轩敞,其时有皇觉殿、神龙殿、祖师殿、钟鼓楼、天王殿、观音殿等数十间,每逢初一、十五钟磬齐鸣,香烟缭绕,为佛门胜地。清同治元年,大部毁于兵燹,经乡绅发起,于同治十一年(1872)再次动工,历经10余年,除修复原建外,增修魁星楼、金刚殿、送子观音殿及先贤殿等,并于庙前建石桥。民国后,在寺内办国民学校一所,今为水东初级中学校址。 另有一说,观音寺原址即汉之戚姬庙。戚姬遭吕后残害后,乡人怀念不已,建庙祠祀,又因惮于吕后淫威,不敢明称戚姬庙,假托为“娘娘庙”,多年以后,人见庙中所塑者为女像误以为观音,遂流传为观音寺。据《胜迹录》云:曾有人于此发现古代砖瓦,其花纹形状颇似秦汉之物,群众亦信此说不谬。 (五)蒿坪寺:在县城东北三里许,初建于宋,后毁于兵灾。明成化年间有云游僧人至此,喜其山光水色,化缘重修,成殿宇后,复邀请精工良匠刻石佛像数十尊,神态逼真。清康熙及光绪年间,又两次维修,解放前已残破不堪,今更荡然无存。 (六)桓侯庙:庙在县城西关,俗称“张爷庙”,即蜀汉大将张飞,因其封侯领地在西乡,古已有祀。此庙重修于明正德四年(1509),自嘉靖十八年(1639)至民国5年(1916)又多次培修,庙内为两进三排大殿,门匾题为“汉忠显王桓侯庙”,后排大殿中,塑桓侯坐像,高9尺5寸,黑脸、短须、豹头、环眼、气宇轩昂,西庑竖有石碑10通,东西各五。民国末年,已呈残败,现仅存正殿三间,为兽医站利用,残碑一块,文为“张桓侯食采处”。 (七)城隍庙:原址在城内西大街东头,坐北面南。明洪武十三年(1380)创建,万历三年(1575)及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又经重修。阎罗殿有高大的城隍塑像,牛头马面、小鬼判官分列两旁,颇见森杀之气。两侧厢房,塑12曹官,后有寝宫,每年四月初八为庙会,唱戏祀神,极为热闹。1956年拆正殿,改建简易剧场。 (八)关岳庙、原址在广庆寺街西头,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原为关帝庙,同治、光绪间两次重修,有正殿三间,民国4年(1915),将关羽、岳飞同祀,改名为关岳庙,择春秋二季之第一戌日为祭祀日。解放后,因地当街衢,影响交通,将前半拆除,后殿现为城关派出所利用。 (九)清真北寺:位于城内北后街,是本县最早的一所伊斯兰教寺院,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清雍正元年(1723)、嘉庆二十一年(1816)两次重修扩建,后于道光、咸丰及民国年间又多次维修。解放后,有过几次补修,1984年,各地教徒资助万余元,修复一新,大门上书“静宁寺”,主体为拜殿,高大宽敞,明三暗五,三楹两进,南北配房12间,回廊朱栋,均作雕饰,过厅四间,组成四合大院,幽雅净洁,为教徒及游人所乐往。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