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灵岩寺 又名药水岩。位于城南3.5公里处嘉陵江东岸的山岩上,依山临江,座东向西。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该寺由两个天然洞穴组成,分山门、前洞、后洞。前洞景阔,洞口高约25米,宽约50米,深60余米,呈虎口型。洞内卧一石龟,洞中大雄宝殿下端坐毗庐大佛像(始塑于明正德六年),伴以菩萨、接引二佛。宝殿前有三株高约20米的棕树,人称“唐棕”,恰似“佛前三柱香”,1962年风折一株。“唐棕”前有鱼池,水自洞内引入,清澈见底。左右各有厦房三间。最前的望江楼栖崖面江而立,高三层,气势宏伟。由前洞向南,崖上清泉汩汩,传“能疗百疾”,故名“药水洞”。傍崖前行数十米,过“奈何桥”,即是后洞,名罗汉洞,又称白鹿洞,不及前洞宽大,中间有一钟乳石柱,柱后石龛侧卧一巨大睡佛,周围群佛伴立。洞口原有十八罗汉,各具形态。1966年“文革”中被毁。后经人民政府数次拨款修葺,使灵岩寺逐渐恢复了原貌,并增添了部分建筑。现内藏历代碑碣刻石110余块,有“小碑林”之称,成为本县一处游览胜地。 江神庙 又名王爷庙,在城内南街江边。始建何年无考,推算最晚在明末清初。道光年间曾重修。现存三联两院,面阔20米,院屋进深55米,建筑面积约1210平方米。 紫云宫 又名新江神庙,位于江神庙右上高台小学内。有四合院连戏楼一座,两边厢房12间,两头连接钻尖式钟楼、鼓楼各一座。建筑时间约略迟于江神庙。 以上两处建筑的特点是:重于木雕和彩绘,外观华丽,具有氐羌文化特色。其装修大量使用档封板。以对檐椽和梁架起遮盖保护作用,斜撑柱为全雕木虎,板绘图画多兽头(熊、野猪、猴之类)、氐羌人物和人物故事,显示出地方特色和写实风格,体现了氐羌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人物形象新奇,衣着服饰与汉族迥然不同。是研究本县历史及氐羌文化的重要史料。 翠峰亭 位于县城东南七里店银子岩,勉略公路一侧。此地山势峻秀,树木葱茏,河水环绕,唐时多为地方官游览设宴之隅,建有亭阁,后俱废。今仅有《翠峰亭铭》、《宴游记》、《石室》等摩崖刻石尚存。 南山塔 位于城南玉文山(南山)北侧山腹,为清道光十七年(1837)修建。砖石结构,六角形塔身,七层,高约20米。底层设一门,内有神龛,上用木板封档。 东门楼 明代建筑,位于城东八渡河西。为双层檐、5架梁、4面坡的全木结构,属重檐歇山式建筑。楼阔14.6米,进深9.9米。1981年水淹后已修葺一新,同时还修复楼基城墙80余米。 塔坡寺 位于县城东南塔坡寺山。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清乾隆年间曾作扩建。因地处边远高山,年久失修,寺院早已荒毁。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