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甫郙阁颂》摩崖简称《郙阁颂》 刻于东汉建宁五年(172),所记武都太守李翕主持修建析里郙阁桥之事,位于徐家坪 口析里砭嘉陵江西岸,距水面约8米处。1977年底因此处修路,文化部门将其凿剥移嵌至灵岩寺前洞右侧石崖。此摩崖系仇靖撰文,仇绋书写。因被讹传为汉朝名人蔡邕(亦传蔡伯喈)撰书,戏曲《琵琶记》又将蔡演绎为“状元”,故当地人称此摩崖为“状元碑”。《郙阁颂》摩崖高170厘米,宽125厘米,碑文19行,每行27字(第6行、12行均为11字)。碑石上角剥落一三角形,并有拉船纤绳磨痕7道,左下角也有剥落。字迹清显者仅240余字。 此摩崖为珍贵的汉碑,与褒城《石门颂》、成县《西狭颂》齐名,尤其它的汉八分书,别树一帜,自成一家。魏晋以来,其拓片流行全国,蜚声海内外,为历代文学、书法家所推崇。清代康有为称:“吾偿爱《郙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唯平原章法结体,独有遗意。”①现代书法家麦华山评价《郙阁颂》“用笔结字,方整凝重,大气磅礴,如巨象蹒珊。”②著名教授陈振濂在《大巧若拙之美——摩崖书》中写道:“《郙阁颂》……等汉刻名作,与《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真正的碑相比,其以古朴自然,言简意远,驰骋八极,吞吐六合之大巧若拙的格调,是足以让我们为之倾倒折服无已的。这是一种真正的造化之功”。 据本县旧志载:南宋绍定三年(1230),时任沔州(略阳)太守田克仁见《郙阁颂》露处江边,风雨浸蚀,剥落日甚,恐久而绝迹,乃仿原刻形制大小,复重刻于灵岩寺奈何桥边的石崖上。至今尚存。 《江边摩崖》 刻于西魏至唐,位于灵岩寺临江坎下。1974年发现。原系2方,一图一文,图已毁,文尚存,但已磨灭,仅能显见“顺政郡”几字。据此推算约刻于西魏废帝二年(553)至唐天宝元年(742)间。 《宴游记》摩崖 为唐天宝八年(749)顺政郡守房涣撰书,刻于翠峰亭处。崖刻长100厘米,高50厘米,全文153字。 《石室》摩崖 在《宴游记》北8米处,刻于唐天宝八年。摩崖长60厘米,高34厘米。横写行书“石室”二字,字径25厘米。并有上下款。 《杜甫诗碑》刻碑 时间不详。该碑刻高60厘米,长100厘米,嵌在灵岩寺大雄殿下的台墙上。诗文“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云转空山惊。” 《德教碑》刻碑 时间不详,存于灵岩寺。碑文已磨损难辨。为当地人崇尚权德舆而刻。(权德舆系唐代才子,官至礼部尚书,甘肃秦安略阳人。明嘉靖略阳县志讹载为本地人)。 《开成题书》石碑 刻于唐开成二年(837),存灵岩寺。 《刘拱题记》石碑 刻于北宋至和三年(1056),存灵岩寺。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 亦名《大石碑》,刻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位于略阳白水江镇小河坎村青岩湾与甘肃交界处的山崖上。高距路面15米。记刻高270厘米,宽180厘米,计26行,满行37字。为雷简夫撰书。记叙了李虞卿与田谅主持新修白水路,避开青泥岭险段这一工程的情况。清王昶的《金石萃编》评论:“简夫此文,可与汉之《鄐君开通褒斜道》、魏之《李苞通阁道题名》并垂不朽”。 《翠峰亭铭》摩崖 刻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位于《宴游记》南石岩拐角东侧。崖刻长187厘米,高44厘米,楷书13行,共61字。系时任武兴太守王震在此新建翠峰亭而刻铭。 《张石记等游记》石碑 刻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存灵岩寺。 《刘忱等游记》石碑 刻于北宋元丰元年。存灵岩寺。 《鲜于侁先诗碑》石碑 刻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存灵岩寺。 《灵岩寺题记》石碑 刻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存灵岩寺。 《吴公崖刻》摩崖 约刻于南宋绍兴年间(1139—1163),存灵岩寺。碑文剥蚀甚重,只首行“开府仪同三司吴公仗全钺护……”尚显,疑此崖刻为铭颂吴璘抗金业迹(吴璘曾被朝廷授于“开府仪同三司”的官阶)。 《绍兴嵌碑》石碑 刻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存灵岩寺。 《张子固题记》石碑 刻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存灵岩寺。 《仪制令》石碑 刻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存灵岩寺。碑文“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为古代交通规则。 《灵岩题记续》石碑 刻于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存灵岩寺。 《王元口游记》石碑 刻于南宋淳熙十一年。存灵岩寺。 《李廷献等游记》石碑 刻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存灵岩寺。 《庆元》摩崖 刻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存灵岩寺北三里处石崖上。 《蔡口卿等游记》石碑 刻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存灵岩寺。 《易王光夫题记》石碑 刻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存灵岩寺。 《重建宣相安公生祠碑》石碑 刻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位于白水江吴王城处。文已剥蚀,不能句读,只碑额与碑尾字迹尚显。“宣相安公”即安丙。开禧三年,因诛杀吴曦有功,被朝廷委任四川宣抚副使,兼知兴州,时人为其建祠纪功。嘉定十二年安升任四川宣抚使,故立此重建祠碑。 《宝庆题记》石碑 刻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存灰岩寺。 《虞刚简题诗》石碑 刻于南宋宝庆二年。存灵岩寺。 《郭公褒等题名》石碑 刻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存灵岩寺。 《忠清粹德之碑》石碑 刻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存灵岩寺。碑高138厘米,宽85厘米,额书“哲宗皇帝御书”,中双行篆书“忠清粹德之碑”,正中钤有“御书之印”一方。 《钟公路》摩崖 刻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位于《新修白水路记》摩崖东南约500米处,当地人称“小石碑”。正中刻“钟公路”3个阴文大字,字径60厘米。下款“邑民罗文光等商旅万事通等三百余名叩头镌石”,额画一大圈,内有一“佛”字。钟公即钟化民,居官勤厉,遍历八府,延问父老疾苦,百姓称其“钟佛子”。该钟巡案至略,看到北宋所修的白水路大小石碑之间的栈道已年久损坏,行人难走,便同意群众请求,并带头捐赠银两主持另开新路。竣工后,群众在路旁岩崖刻了这三个大字,以示纪念。 《岩穴仙境》摩崖 四个大字,刻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在灵岩寺前洞崖壁上。 《翠峰亭辨》石碑 刻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碑原在翠峰亭《宴游记》南约5米处,现移存接官亭道班内。此碑高45厘米,长130厘米,是略阳知县谭瑀为勘误世人对《宴游记》和《翠峰亭铭》的讹混而撰,刻石嵌此。 《白骨塔序》石碑 刻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原在白水江镇北门洞西墙,1973年迁至灵岩寺。碑高130厘米,宽68厘米。碑文记叙了因骸骨暴野,惨不忍睹而集资修建白骨塔以拾骨安葬的情境。 《橖榰埊》摩崖 刻于民国元年(1912),在灵岩寺奈何桥边崖上。四字高22厘米,宽18厘米,为古汉字,读音为撑支天地。意指灵岩洞内的天然石柱。传说为唐武则天所造字 民国略阳首任县长熊会昌书刻于此。 ①《广艺舟双楫》 ②《历代书法讲座》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