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出土的青铜器,共2000余件,时代早的在西周以前,多数是秦汉时期的器物。 一、史密簠。1986年王家坝遗址出土,西周恭懿时期遗物,弇口、鼓腹、圆底,口径20.5厘米,腹径25.5厘米,残高13厘米。口沿外壁饰一周宽2.8厘米的云地窃曲纹带,腹部器壁曲折为一道瓦纹和四条棱线,双耳残缺,圈足脱落,口部一侧有三角形缺口,外底部有细棱线组成的菱形网格纹。内底有铭文93字,9行,行字不一。文字记载周天子分命师俗、史密二人率军联合南夷中的庐、虎、会,杞夷、舟夷中的雚、不、等广伐齐国一事。从措辞推测,周人取得这次战争胜利,史密起了主要作用,做此祭祀亡父乙伯的铜簠,感戴周天子的赏赐。陕西省考古研究专家吴镇烽认为,史密簠是继1980年长安县出土多友鼎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填补了西周王朝在安康地区活动的一个空白,为研究当时的历史、官制和古文字,提供珍贵的资料。 二、虎纽于,1件。1974年由本县土产公司征集到,出五里区河西乡丰阳寺。西部是椭圆形盘状,肩部突鼓,宽30厘米,腹部以上收成直筒形,足口齐平,口径18厘米,盘面正中有一虎纽。战国遗物。 三、双鱼纹釜,1件。1974年从废铜中拣出收藏,出四合乡刘家营,颈内折,腹微鼓,口部有对称绹索纹竖耳一对,耳上各立一鸟,作展翅欲翔状。肩部两侧各一兽头衔环铺首,釜底一对阳线鱼纹,外有四枚对称乳钉,口径80厘米,高60厘米。 四、鍪,8件。高20~30厘米,出五里铺、建民乡和关庙区一带,形状相似,敛口侈沿,鼓腹圆底,肩部两侧各有环形耳,无纹饰。 五、提梁盉,1件。1978年由本县土产公司调拨收藏,提梁作虎形,流作凤头形,球形腹,盖与提梁有套环相连,盖及腹部饰云纹和蟠螭纹,下有3足,各为兽面人,肩部成飞鸟状,高40厘米,是春秋时期遗物。 六、羽纹钫,1件。高50厘米,1978年由本县土产公司征集收藏,方口方腹方足,饰羽纹。 七、戈,10件。出战国秦汉墓或遗址中,其中1件直内戈,五里区建民乡出土,长20厘米,无穿无栏,锈蚀严重,是商周时器物。巴蜀式戈1件,边栏向锋刃处有兽头纹,援折残。其余的形制大小相似,长胡三穿式最多,其中一件胡部有半身人像,断发纹身,张目平视。 八、钺,2件。长8厘米,圆刃方銎,腰部一周有棱线,疑是战国遗物。 九、矛,2件。其中一件锋刃残缺,銎部有饕餮纹,两侧各有小环耳,是周代遗物。 十、铍,4件。剑首圆銎,脊刃是突棱形,长20~25厘米。 十一、剑,38件。出五里铺、关庙区一带,其中一剑饰星角纹,两侧脊部有血槽,长25厘米。其余的长锋圆柄,与普通战国剑同,另有短剑两柄,长12厘米。 十二、汉代铜鼎,15件。出五里铺、关庙区一带古墓中,分柱形足和兽蹄足两种,圆拱盖,上有3纽,敛口竖耳,腹部饰凹弦纹和凸纹,高18~25厘米。 十三、汉代铜蒜头壶,5件。小口长颈,垂腹圈足,形状相同,高30~40厘米,口径4~6厘米。 十四、汉代铜钫,10件。方形盖,上有三纽方口方腹方圈足,肩部有对称铺首衔环,口径15~18厘米,高35~40厘米。 十五、铜钾,2件。小口,扁腹、方圈足、素面,口径4厘米,高30厘米。 十六、铜锤,6件。大小形状各异,敞口圆肩,肩部有铺首,周身有几道弦纹,口径15~20厘米,腹径20~30厘米。 十七、铜带钩,6件。钩是兽头,长3.5~5厘米,宽1.5~2.5厘米,背部有圆纽,纽柱高0.4~0.7厘米,柱帽径1.2~1.5厘米,出于秦汉墓葬。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