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代以前,官民敬神,全县寺庙建筑不下百余处。民国以来,打神拆庙,“文化大革命”中又大破“四旧”,于今幸存者仅有城西二郎山庙群建筑和少数寺庙残迹。谨摘要简述如下: 文庙 亦称学宫,明正统八年(1443)知县彭佐始建于城南隅,隆庆六年(1572)神木道张守忠移建于县城东门大街北隅(今城关小学及电影院住址)。后经5次续修,建成大殿5间,东西房各9间,戟门3间,东名宦祠3间,西乡贤祠3间。殿前津池,上架环桥3座;左右碑厅各2间;东祭厨所、西宰牲所各3间,另棂星坊3间。照壁高耸,左右礼门、义路,四面围墙,东西墙角各嵌石刻告示,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8字。解放后被城关小学、小礼堂所占,1970年城关小翻修扩建时全部拆毁。 文昌庙 县城东门内南侧。明万历十七年(1589)总督梅友松、神木道余子祯修建。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间6次续修、重修。民国时首立小学于此,现原迹全无。 武庙 县城东门外凤头山麓。康熙丁未年(1667)神木道冯翊时修建。整个建筑依山而起,殿宇楼阁层层而上,气势巍峨雄壮。内供关羽泥塑,两廊设铁铸大刀及泥塑宝马,邑人亦称大关老庙。后被拆毁。 城隍庙 明永乐元年(1403)建于县城东山旧城。正德三年(1508)移建于县城东门内文昌庙西南侧。至嘉庆二十年(1815)先后7次重修。民国时已近荒废,现旧迹湮没。 玉帝庙 县城北城墙偏东,明成化年间余子俊创修,隆庆年间张守忠重修。石级高台,两层而上,正殿高大,东西廊房分层而列。台下石狮旗杆,庙门左右设钟、鼓小楼各1。后称“万寿宫”,今为神木中学藏书室和教师宿舍。高台及砖木主体建筑尚存。 东岳庙 县城东龙眼山下,明宏治元年(1488)通判龙震始建,嘉靖元年(1522)通判张大加修葺。栋宇高耸,绿绮疏窗,自扉青锁,规模宠伟,甚为壮观。其周围还有十王殿、龙王庙、山神庙、大神庙等建筑,毗节相连形成建筑群体。建国初尚存遗址,今被新式民宅占据。 真武庙 一在杨城,早圯;一在县城东龙眼山顶。东山真武庙殿宇壮丽,内供真武铜铸巨像。建筑于1947年解放县城时焚毁,铜像在“文化大革命”中捣碎以废铜处理。 二郎山庙宇建筑群 县城西郊驼峰山顶。始建年代无考。唯重修诸神殿顶梁上有“大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岁次乙卯五月十七日立”字样,距今至少已有400余年。由山脚石窟地藏洞起至北山顶山神庙止,计有庙群建筑90余洞(间)。两峰断处架1天桥(俗称“断桥”),依山势起伏逶迤,结构布局独具匠心;泥塑木雕、壁画石刻及文人学士的游览题咏都很精美。既有山林雅趣,又具文物价值。1959年政府曾重新整修,“文革”期间破坏惨重。1983年再次重修,虽耗资数万元,也难补昔日异彩。目前游人四季不断。 城乡寺院 城乡庵观寺院到处都有,其中庵观县城多于四乡。由于长年失修和“文革”时的拆毁及后来改建占用,于今只留其名: 宏福寺 准提寺 文明寺 观音殿(尼姑庵) 蟾海寺 洪海寺 拯乐寺 金蟾寺 法华庵 兴庆庵 元清庵 净土庵 七佛洞 千佛洞 三清洞 吕真人洞 万佛洞 十方寺 岫寺 河津寺 报恩寺 玉泉寺 广教寺 洪教寺 山坡寺 文泉寺 弥勒寺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