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唐时进士及第后,多在雁塔题名留念,由此而产生的“雁塔题名”被传为千古佳话。此举始于盛唐,湮于清末。《关中胜迹图志》卷七载: 李肇《国史补》云,唐进士既捷,题名于慈恩寺塔,故今谓之雁塔题名。 据《嘉话录》载,雁塔题名,起自张莒,莒及进士第,本于慈恩寺中闲游,而题其同年姓名于塔壁,后因以为故事。 又五代王保定《唐摭言》记载: 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 同书又载: 白乐天(白乐天即唐诗人白居易)一举及第,诗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乐天时年二十七。 以上记载,说明雁塔题名始于唐中宗。当时,慈恩寺南是数顷之大的“杏园”,极为壮观。唐人姚合有《杏园》诗,描写“杏园”盛况: 江头数顷杏花开, 车马争先尽此来。 欲待无人连夜看, 黄昏树树满尘埃。 按唐制,进士放榜及第后,要到曲江泛舟,杏园宴饮,赋诗题名于塔下,以资纪念,并示荣耀。徐夤《曲江宴日呈诸同年》诗中也有“金榜连名升碧落,紫花封敕出琼宫。……好是慈恩题了望,白云飞尽塔连空”等诗句。但题名并不都在塔上,也似乎并不限于新考中进士之后。从徐夤所写雁塔题名的另一首诗题《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因成四韵》中,可知塔下小屋,也是唐人集中题名之处,直到明、清还在仿效。唐人在雁塔上的题名和题字,一部分被后人整修粉刷塔内壁时掩盖起来,到北宋时柳瑊曾见塔层层壁间,字墨犹存。据张礼《游城南记》注:“熙宁中庶民康生遗火经宵不灭,……塔既经焚,涂圬皆剥,而砖始露焉,唐人墨迹于是毕见,今孟郊、舒元舆之类尚存,至其他不闻于后世者,盖不胜数也。”宋人将上述仅存的题名、题字,觅良工摹刻石上,拓印成本,故有雁塔题名残拓传世,流传至今。书体有正书、隶书、行书,成为珍贵文物,今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到明代,雁塔题名亦存,唯文举人题名于大雁塔;武举人题名于小雁塔。又据《大慈恩寺方丈手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西安。慈禧曾两次到大慈恩寺佛拜,赠给慈恩寺玉雕观音像一尊、《上生经》一部,并亲笔题书“唯识正宗”4字。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登大雁塔亦题诗曰:“长安城外柳丝丝,雁塔曾经春社时,无意姓名题上塔,至今人不知阿芝”。 现在寺院尚存有历代“雁塔题名”碑刻102方,其中唐代15方,元代1方,重修碑13方,题名碑73方(其中明代30方,清代43方)。 1991年8月,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诗词书画艺术瑰宝,远绍雁塔题名韵事而更新内容,赋予新的涵义,恢复中断近百年的“雁塔题名”传统活动,于塔前设案备纸供游人挥毫赋诗抒怀。“此日挥毫扬国故,古今意义不相同”,此举受到中外游客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许和好评。至1992年6月1日已有当场题诗作画者逾1000人,四海名家亦闻讯神驰,远寄佳作,共征集题名诗词、楹联、书画近1000件。经《雁塔题名作品选集》编辑委员会选编,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霍松林作序,于1992年6月出版《雁塔题名作品选集》第一集。
编辑:秦人
|
|
|
|
|
|